脱“三台”成趋势

1.脱“三台”成趋势

清朝道光年间,沂蒙著名的进士刘淑愈,专门为沂蒙妇女创作了一首诗。他没有想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居然流传了下来。

推 磨

转来转去不自由,为谁辛苦为谁愁?

从登世上团圆路,受尽人间圈套苦。

可怜日暮催功急,愁煞村妇叱不休!

刘淑愈生活在蒙山前的岐山毛家河村,他从小就目睹村女推磨,至老不辍,见其不能读书识字、无法接受文化教育的心酸历史和无奈现状,不由产生了怜悯之心,道出了儒雅之士公正的人性化情感。

由于封建文化对沂蒙地区的影响至深、至广、至纯,沂蒙妇女的思想比较保守。“露乳等于失身”的陈腐思想禁锢了沂蒙女性,她们终生不敢展示自身曲线的美丽。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了妇女。在漫长的男权时代,她们成为男人的附庸。在旧中国,占据人口一半的女性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了。她们婚前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服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板背着走”的宿命。婚后的农村女性被无情地绑在了锅台、磨台、碾台上,一生就围着“三台”转悠,直到耗尽全部的生命能量。

平民进士刘淑愈看透了这一点,发出为女人呐喊的嘶鸣。但是在封建的桎梏里,妇女自己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文人墨客的沉吟或长啸,都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也无力改写女性悲怆的命运。

怎么办?

只有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秩序,才能把广大女性解放出来。1921年,弱小的共产党在黑暗中发出了声音。这个声音在嘈杂的社会里似乎有些微弱,但毕竟出现了,几千年来被忽视的问题,开始有人关注了。

其实,共产党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源于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妇女解放的理论产生了。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用女性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恩格斯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石库门的一间小房子里诞生后,就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的感召下,全国妇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之后,沂蒙籍的共产党员从都市潜回乡村,开始传播女性解放的思想,沂蒙女性终于开始觉醒。她们走出狭小的“三台”,开始了角色大反转,渐渐走向了社会大舞台,开始在广义的人生舞台上释放积压已久的能量。

1939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热情鼓励投身革命的女学员。他以政治家的敏感预言:“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此后,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和组织中,涌现出大批女性楷模、巾帼英雄。沂蒙山根据地中更是如此。在沂蒙,妇女走出“三台”,走向社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八百里沂蒙涌现出大批红嫂、识字班,就是女性解放的标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就被鼓励投入劳动队伍中去。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这一口号迅速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这个富有诱惑力的口号的召唤下,大量的青年妇女加入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建设力量。革命老区沂蒙尤为突显。

沿着社会主义的大道走到今天,中国女性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先锋,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女性都靠自身的能量为民族的崛起发光发热。从某种意义上讲,女性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就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行动。

在中国,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的深度,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无论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比,还是跟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比,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的女性就业率高达76%,美国只有62%,日本则更低。

当年,沂蒙山区的广大妇女被发动起来参与社会主义大建设,源于毛泽东“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尤其是1958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大建设运动,沂蒙妇女突出的表现,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以临沂地区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区兴建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库11座,每一处工地都有妇女战天斗地的影子。国家重点工程“辛大铁路”“205国道”也都有她们抛洒的汗水……

从此,沂蒙妇女彻底告别“三台”,走上社会大舞台。

对沂蒙山区的广大妇女而言,是共产党给了她们觉醒的理念,是社会主义给了她们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