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的才叫干部

2.干事的才叫干部

宁家沟村民经过对比,感慨地说:“党员党员,只有那些吃苦在前的党员才是社员里的一员;村干部村干部,只有那些带领村民实干的干部才叫村干部。”

20世纪70年代,宁家沟村新的党支部书记孙士元上任了。

深秋,漫山遍野的草黄了,树上的叶子落了。此刻,除了山上的野鸡在打鸣,就是村里的狗在狂吠,宁家沟宁静而安详。

两天来,孙士元把全村的山岭沟壑用脚丈量了一遍。他算了一笔账:全村上千口人,散居在近8平方公里的山梁上,由于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山地,靠种地,无论如何是吃不饱肚子的,可荒山面积却多达7000亩,人均6.5亩荒山,这就是宁家沟的全部希望!

目标有了,就得行动了。

孙士元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他说:“咱们都是土里刨食吃的农民,今后咱们村的任务就是将全部荒山开垦起来,种上果树。咱们也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

老党员王旭昌说:“士元,你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日子,咱们指望什么才能过上呢?”

孙士元说:“咱就指望33座山梁上的7000亩荒山。靠山不绿山,穷身不能翻。要摘穷帽子,就得整山水。7000亩荒山全部整起来,能栽多少棵果树?我计算过,50多万棵。11条山沟,全整起来,人均能增加一亩粮田。一棵果树换20元钱,就是1000万元啊!人均一亩粮田,咱们不得天天吃馒头?咱们都是村里的党员,别的咱不管,咱们党员的任务就是带领宁家沟人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好日子。不然党支部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党员还有什么脸面站在社员面前?”

账不算不明,劲不鼓不足。

孙士元带着党员干部,对全村的山梁、沟壑进行了一番规划后,召开了一个全村村民大会。他说:“从今天起,我们开始整山治水,建设自己的家园了。至于怎么干,俺不多说,村支部成员看着俺,俺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全体党员看着干部,他们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全村村民看着党员,党员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孙士元的动员大会就这几句话。

作为烈士的后代,孙士元知道,要让群众相信自己,自己必须相信群众。当年,父亲就是这样带着一个担架班走进战场的。

第二天一大早,他第一个背起铺盖,扛着铁锨、钁头走出村庄,向南山走去。他的身后是干部、党员,跟在党员后面的是群众,队伍渐渐壮大,到达山坡时,已经是浩浩荡荡了……

“整哪座山,就在哪座山上搭个棚子,吃住都在山上,有时5个月不下山……”今年74岁的王旭昌是最早跟着孙士元一起整山治水的村民之一。他回忆道,每年秋后,他们都带上行囊,背上镐头、铁锨、钢钎跟着书记上山,下山时,长镐磨成了锤头,钢钎磨成了錾头,年轻汉子变得精瘦……

宁家沟人改造家园的行动,吸引了大量参观学习者。1984年,九间棚村支书刘嘉坤带领全村党员来到宁家沟。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在1989年那场“信任危机”中脱颖而出,他和八名党员带领村民创造的“九间棚精神”,为“沂蒙精神”一词提供了横空出世的窗口。

在孙士元的身后,党支部成员总是第一波上山,最后一波回村。上山时走在前头的是孙士元,下山时走在后面的又是孙士元。就凭着这种“愚公移山”的韧劲,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按照“山顶树林戴帽,山坡果树缠腰,沟岸粮田缠绕,沟底绿水欢笑”的治理规划,一年治理一座山头,24年治理了24条山梁,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昔日的干沟荡漾起绿水……

到2008年底,全村共整梯田2000多亩,砌石堰4000多道,修蓄水池24座,造防护林1500亩,建标准果园3000余亩,累计栽植板栗、核桃、杏、梨等果树51万棵……

之后,村民又修了一条26公里长、连接12个自然村的硬化路。这条路连接省道,外地客商能直接把车开到老百姓的果园里收购农副产品,果品价格慢慢上扬,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在村支书岗位上,孙士元带领宁家沟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山村建成了小康村。2008年,全村实现产值1100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过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000元,户均存款10万元。

汗水换来了收获,宁家沟家家户户建起了二层小楼,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

孙士元先后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后来,宁家沟的村民回想起这段历史时,总是感慨地说:“国家强不强,得看党中央;村庄富不富,得看党支部。”

就这样,宁家沟村党支部积累了丰厚的信任资本,村民跟着支部走已成为常态,每次换届选举,孙士元都是高票当选。

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同在望海楼子山下的崔家沟,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无人组织的村民一直安于现状、甘于贫穷。一山之隔的宁家沟人苦干了24年,崔家沟全村人却毫无作为了24年。24年过去了,崔家沟人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可是宁家沟人已经过上了绝对富裕的生活,家家住洋楼,户户有存款……于是,崔家沟人羡慕之余感慨地说:“咱们崔家沟就缺少一个孙士元那样的村支书。”

此时,我们想起毛泽东的那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也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干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唯一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