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暖的情怀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方法。太公答道:“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接着,二人就爱民方式、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太公总结道:“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周武王顿悟。
由此,想起了毛泽东。
看到淮河发大水、老百姓遭难的消息,毛泽东寝食不安,于是发出一定要根治淮河的号召……
由此,想起了习近平。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来到沂蒙山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在“老支前”王克昌家里,总书记拉着老人的手说:“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面对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00多万贫困人口在这4年多里摆脱了贫困,剩下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则需要在剩下的3年多时间里完成脱贫。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战胜深度贫困这个非常之敌,必须下非常之功,才能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无论职位怎么变动,习近平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一直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正如他自己所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
“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
2017年6月26日,日理万机的习近平走进了吕梁山区……
从建党到现在,历任党的领导人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人民情怀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这就是人民愿意跟党走的重要原因。从在梁家河插队时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的愿望,到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再到4年来到处访贫问苦,逐步完善和实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令人温暖。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百年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一个政党做着不懈的努力……
1986年,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1993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此,“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最有效的战略。
2016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020年,被党中央定为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收官之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共产党的目标,也是党的庄严承诺。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中国还决心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上下齐动员,打响了一场深具历史意义和世界影响的脱贫攻坚战。
由此,山东省紧急行动起来,省委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弱病残”的扶贫方略,开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就这样,沂蒙山区成为扶贫攻坚的焦点。
一部沂蒙减贫、脱贫史,就是中国脱贫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