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之一:前瞻意识

特质之一:前瞻意识

很多时候,能准确地预见前景,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一种特质。比如中国地产业标杆式的人物王石,在1987年深圳的一次土地拍卖中,窥视到了地产业的曙光,尽管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倒腾外汇、鼓捣批文指标的小商贩。就在王石发现地产业的机遇时,中关村的柳传志,在喧嚣的计算机行业里,看到了家庭电脑的大趋势。这些人独有的特质,造就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辉煌。

那时,刚同临沂行署签订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赵志全,也看到了医药行业的机遇。可惜,他还不能像做个体的王石、柳传志那样当机立断、全力出击,追逐他心中的梦想,因为他所领导的毕竟是一个刚刚改制的国有企业,跟王石他们的私营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有着一团需要理清的麻烦:那个小小的国企早已成了空壳,账面的资产不足19万元,车间无原料、机械停摆、工资断档……但是,国企积攒的种种痼疾却样样都在,譬如那遍地荆棘、来自四面八方的掣肘,都死死地锁住了他的手脚,他无法像王石他们那样在机遇到来时迅速出击。

在赵志全四面楚歌的那一年,中国企业界虽然被马胜利、李经纬他们超越常规的行动掀起一圈圈波浪,但是全国众多的企业厂长,还在履行着一个生产队长的职能。企业家的智慧潇洒发挥的时机还没有真正到来。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企业家”这一称谓。不管他们领导着多大的企业,政府给他们的任命文件上一律写着“厂长”。厂长和企业家是绝对不同的概念。从职能上看,他们都在领导着企业,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是其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人人都可以出任厂长,因为那是一纸任命就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厂长未必能成长为企业家。

1985年,一个叫彼得·德鲁克的人,出版了自己的书《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是那些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关注中国经济命运的人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它。在彼得·德鲁克的预言成为热点的时候,具有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赵志全,正在为排除前进征途上的遍地荆棘而煞费苦心。赵志全毕竟还是改革利好的第一批受益者,他的创业尚且如此艰难,那些还没有享受到这一利好的厂长,他们的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尽管经营企业艰难,可是在沂蒙,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抛开体制的束缚自己干起来,如沈泉庄村的王廷江。

赵志全在厂里的大会上说:“企业要想长大,产品生产出来是关键,但卖出去更是关键。从长远看,我们必须招聘、培养自己的销售人员,以开拓我们自己的销售渠道。”

这话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不是没事找事吗?省、市、县三级医药公司不就是我们的销售渠道吗,为什么还要自己开拓?再说了,这也不合体制啊!万一上级追究下来咋办?

赵志全就一句话:“我是承包经营的厂长,天塌了,由我顶着。”

在后来的采访中,我找到了第一批销售业务员中的一员。他叫马洪波,是企业的第五名业务员。他原本是厂子里的电焊工,在郯南制药厂迁往临沂的关键时刻,他同赵志全一起,加班加点,不辞辛苦。在赵志全的眼里,马洪波是一个能吃苦的小伙子,做推销业务,就需要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赵志全说:“洪波,你当业务员去吧。”

马洪波一惊:“厂长,你让我拿焊枪行,你让我扛原料也行,出力流汗咱不含糊,可是你让我出去耍嘴皮子,我不行,去求爷爷告奶奶,我拉不下这张脸啊!”

赵志全说:“你没去干,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我没干厂长前也觉得自己不行,这不,咱们这一年多不是扭亏为盈了吗?洪波,我告诉你,三百六十行都是学会的,没有天生的行家啊!去吧,有难处找我,有我在你怕什么?”

马洪波焊枪一放,背起背包当起了业务员。

回忆起当年推销的故事,马洪波似乎并没有多少清晰的记忆。他说,那时候他们的思路还局限在主渠道上,跑业务就是跑外地的医药公司,与赵志全的本意是有差别的。他说他记忆最深的是,医药公司不是最终的消费者,可是消费者的钱却要打在医药公司的账户上,这就给销售人员回收货款增加了环节。

1989年的腊月二十七,工人都放假了,赵志全还在厂门口等马洪波,因为马洪波兜里装着1.47万元货款,而赵志全的身后,是等着拿原料款的厂家……

那时候,厂里只有大青叶合剂、元胡止痛片等几个品种,1.47万元的货款就是一笔大钱。当马洪波走到厂门口时,等候已久的赵志全一溜小跑就迎过来……马洪波至今都忘不了赵志全让钱挤兑得憔悴的样子。他之所以下那么大的力气,花费那么多的心血,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肯定是被钱逼急眼了。到赵志全去世前,鲁南制药集团终于培养、组建了一支2000多人的销售团队。这支团队是鲁南制药集团纵横市场的先锋。赵志全从来不喊他们“销售员”,总是亲切地叫“我的业务将士们”,可见他对这支队伍的爱护。

那个时候,赵志全就有了鲜明的市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