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挺进风雨
改革给了中国企业家无上荣誉的同时,也让他们承受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苦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沂蒙山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主义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企业改革每迈一步都很艰难,前进亦无章可循,一切都在摸索中。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做一个改革者,打破一种体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种体制存在了几十年,一旦打破就会引发各方力量的反制,改革者极易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不是某一个人的遭际,而是整个社会的哀伤。
1987年的中国,对“企业家”的概念,整个社会还是不认同的。“企业家”这个词出现在大众词典里,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1987年,我们的企业还在政府设置的轨道上,进行着惯性的运行,企业还肩负着政府和社会的诸多功能。那时候,我们称企业领导人为“厂长”,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称谓,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企业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作为政治推动下的体制改革,无疑是传统企业文化的一次转型。对一个转型时代而言,所有的价值观都亟待重建,于是冲突在所难免,尤其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八百里沂蒙。
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事先设计得天衣无缝的状态下进行,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碰撞甚至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马胜利掀起的“一包就灵”的旋风,依旧在席卷着华夏大地,毕竟是新鲜事物,人们对破除体制的热情有增无减。其实,沉浸在对改革的膜拜中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场触及深层的改革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包括对体制的致命撞击、对观念的彻底颠覆以及阶层的分化。也就是说,对这样的变革,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沂蒙山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赵志全陷入旋涡也就在所难免了。
观念的冲突实在是致命的。
起初,工人还以为承包经营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游戏,但当他们意识到改革触动的是切身利益时,就会有人不惜血本搅起漫天乌云。郯南制药厂的工人的心一下子就乱了,尽管赵志全使出浑身解数,可是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人。
那年,南京出现了甲肝,急需郯南制药厂的特效药:大青叶合剂。药厂仓库里明明有货,可就是发不出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工人已经是六神无主了;他们的新厂长更是焦头烂额,因多头举报招来的十四个调查组,人数跟工人的数量差不多,都对着赵志全一个人,他怎么应付得了?现成的产品,运出去就是钱,可是没有人来干。眼瞅着企业效益就没有了,赵志全急得嘴上都起了泡。这就给了那些对他不满的人一个口实:看见了吗,他招架不住了吧?
赵志全无言以对,他寄希望于事实。他相信一句话: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时,他又焦急地祈求这种大水漫灌式的调查早日结束,以便恢复生产。然而,现实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那样一个庞大的调查组团,孤身一人的赵志全能走出困局吗?
让我们看看赵志全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也许就能预测到结局了。跟那个时代的所有创业者一样,赵志全有着一个卑微的起点,岁月的嘲弄、苦难的打磨、底层社会的历练以及理想的破灭,都让他对生活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具备了“狼”一样的素质,一旦遇到机遇,就会倾其全部的力量,豪情一搏。拥有这样素质的人,是不会轻易服输的,除非将他置于死地,让他不再拥有任何机会,否则他会坚决地沿着命运给出的一线甬道,向着光明执着而去。在这样的人眼里,任何困局都是一块磨刀石,只能让他出击的刀背更加明亮、刀刃更加锋利,只是他需要经历痛苦的磨砺。
他相信,改革是党中央主导的,是一个政党痛下决心的大行动,绝不可能因噎废食;自己是按照国家政策实行企业改革的,只要不贪不占,一心为企业发展,政府一定会给他一个公道。于是,他不顾一切,一头扎进风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