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沭整沂,泄蓄并举
治水先治淮。
新中国成立初期,声势浩大、惠及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是从治理淮河开始的。
八百里沂蒙的导沭整沂工程,是治淮工程的一场硬仗。
八百里沂蒙,千山万壑孕育的大小河流有1300条之多。发源于沂蒙北部沂源县牛角山北麓的沂河,又称沂水,全长571公里,流域面积17325平方公里,是沂蒙第一大河,沂蒙人的母亲河。沭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全长259公里,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是沂蒙境内与沂河平行南流的大河。两条大河在下游的山东境内冲积出临沭、郯城、苍山平原,是沂蒙山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江苏境内冲积出苏北平原。两条大河同属淮河水系,又处在山东省降雨最丰沛的地区,加之落差大,水流比淮河湍急,洪水暴发时极易造成河水突破岸堤,泛滥成灾。
新中国的治水行动是从1959年秋天开始进入高潮的,而共产党领导的治水,在沂蒙山区至少要提前10年。
还是让我们翻阅历史吧。
1946年,临沂城刚解放,山东省实业厅水利队与原苏皖边区水利局撤到山东的人员,组成水利工作队,开始进行沂河、沭河治理的准备工作。1947年,工程队在连绵的炮火中编制了导沭工程的初步方案。1948年9月,上述方案最终被通过,并组建了山东省沂河、沭河流域水利工程队。同年10月,工程队与济南解放后参加水利工作的80名技术干部,分成3个测量队,对“导沭经沙入海工程”路线进行地形与河道断面测量。水利专家们发现,沭河进入苏北平原后呈现L型流淌,自大官庄到入海口长达230公里,洪水在大平原上兜圈子,这才是鲁南、苏北地区水患的根源。大官庄东边距离入海的大沙河只有70公里,如果打开一个缺口,让沭河水从大沙河入海,即可缩短沭河入海的距离,又可腾出下游的老河道来为沂河泄洪。经过多方论证,中共中央华东局认为,只有完成导沭工程,沂、沭、泗、运四河才能彻底被整治,千年洪灾才能彻底解除。1949年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导沭经沙入海工程全部计划初稿》。同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向华东局递交了《关于导沭经沙入海的治水救灾计划的报告》,汇报了开展导沭工程的原因、工程的准备情况以及工程的实施计划。4月2日,华东局复电,完全同意山东分局导沭经沙入海的治水救灾计划。
导沭整沂实际上是两个工程:一个是导沭工程,一个是整沂工程。
导沭工程:在临沭县大官庄劈开沭河左岸的马陵山,将沭河部分洪水泄入沙河,利用沙河排泄入海,全称为“导沭经沙入海工程”,沂蒙人民称之为“沭河东调工程”。
整沂工程:对沂河进行彻底治理,主要包括疏浚、培堤及护险,开挖分沂入沭水道,沂河筑堤、裁湾切滩,开挖中泓河槽等工程。
整个导沭整沂工程自1949年4月21日开工,历时5年,先后动员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6个专区37个县(市)民工114万人次,技术工人4500余人参加施工,共完成土石方4827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15万立方米),用工4255万个,筑堤800余公里,挖河85公里,并完成沭河拦河坝、溢流堰、穿沭涵洞等各种建筑53座,开支经费4500万元(1.5亿公斤小米的折价)。工程既艰巨又宏伟壮观,到这里来参观的中外专家都很震撼,对在战争尚未结束、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而由衷地钦佩,对用独轮车、扁担、铁锹、镐头、炸药等简单工具器材完成这样艰巨的工程而赞叹不已。
在这一工程中,新沭河向东接沙河必须开挖14.2公里的引河,其中有8公里需要穿越马陵断麓,施工人员在这里遇上了坚硬的山体,由于当时准备不足,只好停工。后来,经过积极准备,1950年10月22日重新开工了。这段工程的关键是打通马陵山隧道。那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工人没有挖掘高山隧道的任何技术和经验,国家更没有挖掘隧道的任何机械。但是,只有镐头、钢钎的沂蒙人民,凭着一股子燃烧的激情,向马陵山进军了。
在郯城县花园乡,我们采访了当年的爆破队队长,他说:“记得县领导对我说,你不是当过区中队的小队长吗,当年炸炮楼是在鬼子的歪把子机枪的扫射下进行的,拿出炸鬼子炮楼的劲头来,我就不信咱们就凿不通一个小小的马陵山!就是靠着这股子精神,穿越马陵山的水渠如期贯通了。”
在第四期工程中,那些项目都称得上技术工程。为加强技术指导,指挥部又调集渤海水利干校、山东农学院水利系测绘班学员近百人参加导沭施工,并由临沂、徐州等地招收90名初中以上文化青年进行技术培训,充实壮大导沭工程技术力量,从而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利技术骨干,为以后沂蒙山区的水利工程储备了人才。这项工程也因此被水利部誉为“水利先锋”。
导沐整沂工程的实施,把鲁南、苏北的涝洼地变成了粮食高产田,对鲁南、苏北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对苏、鲁两省全面治理沂河、沭河和南四湖流域创造了条件。
从整个导沭整沂工程来看,这次治水重在“泄”。
导沭整沂工程吹响了淮河流域治理的号角。
此时的治水仅仅限于疏导泄水,这是我们的祖先大禹治水的老法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把淮河泛滥需要全面治理的批示转交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手里,一向办事沉稳、果敢的周恩来当即分两头部署:一头抓救灾,一头召集水利部专家研究治淮方略。
从1950年7月20日到8月31日,毛泽东连批了三份淮北地区受灾报告,并指示一定要根治淮河。为了一个大国、穷国的救灾、吃饭问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批转了大量电文给周恩来。不仅农村的灾荒,城市的就业问题也很伤脑筋,整个国家要办、急办的事情多如牛毛。为了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中央决策层人员连轴转,几乎昼夜不停地工作。
由于党中央领导有力,各级官员恪尽职守,全国上下联动、一呼百应,赈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各界也发动募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在全国层出不穷。
由于工作及时到位,灾民普遍获得了救助,住有房,穿有衣,吃有粮。千万灾民没有因饥饿而死亡,没有因无家而流浪。大灾后的无序和混乱短时间内就被遏制住了,灾区迅速恢复了秩序。
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灾区尽管面积广大,却政令畅通、上下一统,没有人借机哄抬物价,没有人乘机发国难财。源源不断运往灾区的物资畅通无阻,一尺布、一粒粮都不少……
为了不误秋播,政府调拨的良种也陆续到位。整个灾区跟1931年比截然不同,呈现出一派灾后重建的繁忙景象。
救灾及时,但治淮会议上却遇到了难题。
周恩来召开治淮会议,亲自主持淮河流域治理大规划,到会的有华东水利部、中南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的负责人。周恩来深知,制订一条河流的流域规划,必须先搞清该河流的水文情况。
《治淮方略》的总图表太大,桌上放不下,就铺在屋内的砖地上。大家都蹲在图表周围的地上,周恩来也俯下身细看图表上的说明。他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工程师们探讨一个个查补的办法,把淮河不完整的水文记录资料梳理出个眉目。一开始还有些拘谨的专家,一谈起业务,话就多了起来。到后来,在如何治理淮河的大方略上,负责的专家们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蓄”还是“泄”。
由于地球纬度的不同,各地的降雨量是不均衡的,河流输送的径流量也是不均衡的。在我国,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更加显著。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涝则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在中国历史上,治水就有蓄、泄之争。在传说中,鲧是主张蓄水的,但在堵水的实践中,他失败了;禹改用泄的办法,对大水进行疏导,将水送入大海,他成功了。
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周恩来仔细地听着。
最后,他集中专家的意见,提出一个治淮方针:“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
理由是:水多了是害,没有水也是害。雨季水大需要泄以防水灾,旱季用水需要蓄以防干旱。因此,单纯地蓄或单纯地泄,都不能全面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除害是不让水给人民带来灾难,兴利是让水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个“蓄泄兼筹”的顶层设计,给祖国大地留下了8.6万座水库。
8.6万座水库,为新中国的百年基业积攒了丰厚家底。
8.6万座水库,为后来打造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积攒了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