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数字的启示
8.6万座水库在华夏大地上的横空出世,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绝佳例证。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曾在一首小令中写道:“翻江倒海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是一个诗人的浪漫,但是,如果我们回顾1959年秋后开始的水利建设的大潮就会发现,这首小令分明是伟人写给沂蒙人的,是沂蒙人兴修水利场景的真实写照。不信,可以到沂水的跋山水库纪念馆或岸堤水库纪念馆随便找一张当年的黑白照片,就会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
如果说,1949年开始的导沭整沂工程是以疏导为主,那么,50年代末沂蒙人民的治水就全部进入了以蓄为主的时代。在沂蒙,同时开工的大型水库就有四五处,每一处动辄就聚集五六万民工。岸堤水库,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云蒙湖,民工达7万之多。人哪,只要聚集过万就会无边无沿,五六万人聚集在一个工地上,是何等壮观?
那时候,沂蒙人彼此见面第一句话不是“吃饭了吗”,而是“出夫了吗”。“出夫”是个人义务出工给集体或国家干活的意思。
沂蒙人跟党走的自觉意识,早在战争年代就形成了。那时候,党群关系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只要上级一纸通知或干部一声令下,年轻力壮的村民二话不说,带上行囊、推起小车就走。那时候叫“支前”。这种民间的自觉,成为沂蒙人大兴水利的内在动力。
现在我们不敢想象:8.6万座水库如果按照市场化修建,国家支付的成本是怎样的概念?动用的资金是个多大的数字?
1959年到1961年建成的容量5.29亿立方米的跋山水库和容量7.82亿立方米的岸堤水库,都是临沂行署调集几个县的民工修建而成的。当时的民工实行军队编制,县里组建基干师,公社组建基干团,大村组建连、排,小村组建班。从班长到连长由村干部担任,营、团干部由管理区、公社领导担任,师部干部由县领导组成。这样的基干师一般都在1.5万人到2万人。每一个师都配有文艺宣传队,团里有卫生所,以连为单位设置炊事班。
一声令下,一个基干团或基干师就立即行动起来,人们推着胶轮车(沂蒙山区在战争年代用的独轮车是木轮车,顶多给木轮镶上铁皮。到1958年,由于国内基础工业的兴起,胶轮车才大量替代了木轮车),担着炉灶,背着行囊,扛着铁锨、钁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支队伍往往蜿蜒十里长……
大军到达工地前,总是先由建筑队伍建造住处。那时候的民工房十分简陋,就是在向阳的山坡或收割后的梯田下挖一个一米深的长方形的土坑,晒干后选用粗实的木棒做支架,再用细硬的木棍做横梁,搭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形框架,四周用玉米或高粱秸做成挡风的墙,然后再给这些墙盖一层黄草或稻草做的苫子,以防进风漏雨,最后在晒干的土坑里铺上厚厚的麦穰,几张苇席子一铺,就能睡一个排甚至一个连。这样的简易窝棚密密麻麻地排成排,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工地施工由指挥部统一协调管理,起床、上工、吃饭、休息一律吹号,雄壮嘹亮的军号声在山谷里回响,颇有气势。
工地上配有广播站和采编人员,对出现的带头实干的人物随时给予广播表扬,同时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进展情况给予通报。
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团、营甚至连、排之间时常进行竞赛,工地上一派热闹景象。
指挥部经常举办表彰大会,隆重的表彰大会成为各师、团、营、连之间竞赛的加油站。表彰以精神为主,物质只是象征性的,奖品大都是实用物品,一个脸盆、一只暖瓶、一只手电或一块毛巾都是最好的奖品,当然一张奖状也是必需的。
电影队时常到工地放映电影,那是民工们最快乐的时光,尽管他们早就把那些故事情节熟记于心了,但还是争先恐后地跑到现场观看。
一个大水库的建造,工程量巨大,工期长,动辄需要一两年的时间,那么多人除了白天劳动,晚上必须搞好夜生活。于是,除了放电影,剧团、戏班也纷纷走进工地。跟村庄里相比,工地上的文化生活显然要丰富得多。人是群居动物,喜欢热闹是天性,这也是农村青年男女愿意“出夫”的另一个原因。
到了1960年,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出现了粮荒,国家就采取以粮代赈的方式聚集劳动力,开展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每一个“出夫”的农民工,每天可以得到一定的粮食补助,这些粮食基本上能填饱农民的肚子,于是农村出现了争先恐后“出夫”的场面,沂蒙山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数年,他多次到沂蒙考察,后来出版了自己的考察报告。我们摘录了其中一段文字,来证明那个时代全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力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提高粮食生产发展乡村经济,全国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靠集体的力量,先后修建水库8.6万座,人工河渠300万公里,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种堤坝16.5万公里,按照土石方折算,超过1980年到2008年的GDP总和。
这组天文数字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显然,这组数字让我们大为震惊,这是一张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的成绩单。
今天,当我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有多少人还记得一代人奉献的故事?正如张全景同志所言:尽管这些成就彰显了制度的优越,但是我们应当感谢那代人的奉献,记住那代人吧,他们是为国家崛起而甘愿当基石的人!
是的,为了我们的将来,希望当下的人们能记住当年的苦难,记住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感念他们为共和国的崛起所付出的牺牲。看看这组数字吧,没有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哪里有我们富足的今天?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完成上述工程量都有相当大的难度,然而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我们的前辈居然靠双手、双肩完成了。
从1959年到1962年,沂蒙山区到处都是工地,安丘的峡山水库、沂水的跋山水库、日照的日照水库、蒙阴的岸堤水库、费县的许家崖水库、莒县的青峰岭水库……几万人的大工地数不胜数,用毛泽东的诗词“万马战犹酣”来形容绝对恰如其分。
时隔几十年,这样的壮观景象已经尘封在历史的深处了,但是,我们从那些浩渺的水库和那些蜿蜒数十里的人工渡槽等工程遗迹中,依然可以看到那代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