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我的天堂
三峡库区移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人口集中迁移事件,这次移民被媒体称为“百万大移民”。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超级水利工程,焦点和难点都集中在移民身上,移民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这个世纪工程的走向,在人民至上的中国尤显突出。
要建大坝先移民。
1993年8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移民和资金筹措工作,决定:“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
同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了《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把安置移民当作头号工程,在顶层的精心设计下,三峡库区移民开始踏上了天堂之路。
2003年春天,我走进沂蒙北部边缘的淄川区洪山镇韩庄村,寻找来自三峡库区的移民。这里有沂蒙山区接纳、安置的,来自库区最后的移民。
在一座二层新楼房里,我采访了川妹子冯玲。
2002年8月11日,冯玲领着儿子、牵着婆婆,丈夫担着简单的行囊,一家四口同其他移民一起走出淄川火车站。这次移民安置,国家推行人性化政策,移民自己可以选择安置区,四川开县渠口镇平井村的冯玲,一眼看中了遥远的沂蒙。她对婆婆说:“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宁肯自己饿肚子,也把粮食送给八路军、新四军吃。那个地方是礼仪之邦,不欺生,咱就去沂蒙吧。”
婆婆不知道沂蒙在哪里,但她认准了一条:咱是外来户,要去就去一个不受气的地方。听儿媳妇这么一说,她半信半疑地上路了。她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别想回头了。
那天,韩庄的村民开着车,早早地守在出站口。冯玲记得很清楚,一见面,村支书褚全德开口说了一句话:“走吧,有话咱到家里说。”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啊!对失去家园的移民来说,家是一个渴望,一个期盼的地方。这些失去家园的外乡人,一听这话心里都热乎起来:沂蒙人没把咱当外人啊!
那时候,冯玲心里还在打鼓,她不清楚移民局许诺的优惠政策,沂蒙人是否给兑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到了人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己即使是条龙也成了一头上套的驴,得听人家吆喝了。同所有的移民一样,冯玲心中忐忑不安,新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她心里没有谱。
韩庄到了。
八月的金相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的韩庄一时锣鼓喧天,一条大大的过街联上写着:“欢迎你,新村民。”
在欢迎仪式上,当了38年村支书的褚全德说:“不论你是哪里人,到了咱韩庄,就是韩庄人了。我只说一句话,今后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困难你们就找村干部,我老褚的家门天天对你们敞着。”
良言一句三冬暖。冯玲心中的那份不安立时减去了一半。
当村民领着她走进全新的四合院时,她看到了一尘不染的铝合金窗户,采光性极好的玻璃窗上贴着红囍字,大得能开进汽车的院门格外敞亮……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告诉冯玲:今晚可以洗个热水澡了。她终于看到了幻想了数十次的新房,这些由国家拨款、地方资助建造的新房,在整个富裕的韩庄也是一流的,冯玲心中最后的一点担忧荡然无存了。
当她走进厅堂时,她看见了沙发、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的家具。厨房里,从鸡鱼肉蛋到花椒茴香,早就备齐了。卧室内,双人床的一侧立着一张崭新的梳妆台,那可是结婚前她就梦寐以求的梳妆台啊!冯玲立时心花怒放。
素不相识的沂蒙人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温馨的家,一个梦中的天堂。
冯玲得意地告诉我们:她也不了解沂蒙,只是从书籍和电视上知道了这个“一碗米当军粮,一尺布做军装”的沂蒙老区,她没有跟家人商量就选择了沂蒙。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她说,村里人好多去了重庆、湖南等地,她选择了孔子的故乡,在这里安居乐业了。她还说,婆婆整天笑得合不上嘴,直夸她有眼光。
冯玲说,什么眼光啊,是沂蒙老区名声好。
邻里好,一片宝。
从开县的平井村跨越三千里来到淄川的韩庄村,这是她一生最成功的选择。她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次选择,让全家人一生受益,现在一下子明白了孟母三迁的含义。有一群好邻居,千金难求啊!”
沂蒙人表面粗枝大叶,可真办起事来,一个个心细如丝。他们知道四川人爱吃辣,厨房里就备下了“老干妈”,成串的红辣子挂在房檐下……这些都是褚全德的杰作。
古人云,千金置邻,八百置舍。看来,这些移民是摊上好邻居了。
在韩庄,日渐发展的工业挤压着耕地面积,城市化进程包围着农村,尽管褚全德拼尽力气保护耕地,可是三十年下来,韩庄人均粮田已经不足半亩了。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韩庄人却敞开胸襟接纳了几十名三峡库区移民,这无疑是将自己碗里有限的肉拨给外来人吃,这需要境界、需要胸怀。令移民们没有想到的是,韩庄人做到了,沂蒙人做到了。
韩庄人说,为保证移民的生活,必须保证粮田的分配。土地从各家各户抽,优先将肥沃的耕地分给移民。这个决定,在韩庄是全票通过的。土地到户后,移民人均半亩,韩庄的老村民人均四分!
一分地不大,但是,一分地展现出的是胸襟,是品质,是道德的高度。
秋收时,韩庄人多,七手八脚先把移民的庄稼收完了,才去自家地里忙活起来。
移民们说,远亲不如近邻,他们算是进了天堂了,说着说着泪就下来了。
土地的一分之差,将一村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高高地挂在金相山上,把沂蒙人的情怀展示于众,于是韩庄成了全国安置移民的模范村,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八百里沂蒙也曾掀起一场宏大的移民潮。那次移民的背景是根治淮河,决策层制定了在淮河水系上构筑大型水库的方略。作为沂河和沭河的发源地,八百里沂蒙的千库万塘相继开工。修水库的地方都是河谷,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移民就成了第一要务。那个时候,国家实力十分脆弱,民间财力严重不足,移民实际上就是库区人民的二度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