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女进中南海

2.蒙山女进中南海

沂蒙姑娘公茂香做梦都不会想到,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当她走到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时候,这个小小年纪的女孩才意识到一切都变了。

公茂香,临沂兰山区汪沟镇公家埝村人,一个根正苗红的农家女子。

1944年,公茂香在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出生了。她的故乡属于东蒙山前哨,地处205国道边上,距离沂蒙重镇临沂城不过60里,是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的北上必经之地。她3岁那年,父亲参加支前民工队,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支前大军走到临沂、沂南交界处的大柏山时,遭遇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为保护军粮,父亲不幸牺牲,鲜血染红了高粱米。

父亲的尸体被运回村子,当地政府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3岁的公茂香不解地看着家里发生的一切。母亲哭昏在地上,奶奶一把抱住她,喊了一声“苦命的儿啊”,就涕泗滂沱了。公茂香跟着哭起来,童幼的哭喊凄厉而揪心。

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剩下她、母亲、奶奶,三代女人守护着一个更小的男孩,那是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四口人的日子怎么过?

当时村里有互助组织,优先帮军、烈属耕地收割,但是孤儿寡母的艰辛仍然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活命,苦熬到31岁的母亲才改嫁外村,希望有一线出路,以便接济这个风雨飘摇的破家。母亲含泪离开的那一年,公茂香才9岁。母亲一走,她和幼小的弟弟只能依偎着年迈的奶奶艰难度日。在政府、村集体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熬过了几个灾荒年。奶奶说,咱一家子没有饿死,是沾了社会主义的光啊!

深山出凤凰。

苦难的岁月难以掩盖花季少女的容貌,公茂香15岁就长到1.7米高,这在当时算是高个大姑娘了。她面容白净,高鼻梁、大眼睛,走在路上,人人侧目。苦命的孙女终于可以嫁个好人家了,历经苦难的奶奶,核桃皮样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苦难是童年最好的老师,贫困磨炼了公茂香的意志,烈士的后代给了她红色的光环,要强的性格使她敢于出头露面。

1957年合作化时期,公茂香才13岁,就在村里当上了妇女干部。13岁的少年居然干起了成年人的工作,有人说她还是个孩子,她小脑袋一扬,不服气地说:“小?你看看人家刘胡兰。”

那时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小英雄刘胡兰,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楷模了。

公茂香说得不错,刘胡兰1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筹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在斗争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呢!

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谁敢于担当,谁能做成事,谁有组织领导能力,党就用谁,这是当时考察重用干部的唯一标准。刘胡兰、公茂香都是在这样优质的用人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她们都是13岁就走上领导岗位的。

13岁的公茂香因为工作积极、敢于担当,被推举为公家埝村村长,成为行政一把手。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她带领妇女整山治岭、兴修水利,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当年,她加入共青团,并兼任村团支部书记。

1959年,许家崖水库开工了,这是沂蒙境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男劳动力严重不足,指挥部先后从各公社抽调青年妇女,参加水库工程施工。公茂香积极地参加了。在工地上,她认识了名扬沂蒙的“钢铁十姊妹”。

为调动社员的干劲,抢在汛期前实现大坝合龙,指挥部领导采用“树典型带一般”的战术,组成许多突击队。男子队命名为“卫星连”“火箭队”“黄继光队”“邱少云队”,女子队命名为“花木兰队”“穆桂英队”“刘胡兰队”。

那时候,汪沟公社“花木兰队”有女青年8人,年仅15岁的公茂香出任队长。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贯彻毛泽东的批示,推行“男女同工同酬”,既然同酬那就同工。公茂香心性好强,自信男人能干的活,妇女也能干成。都说推土是累活,女孩子干不了,她就要求推车运土。她逐渐增加重量,后来居然能推四个大篓子,车上的土高得连车前的道路都看不见了。

大坝观察员在人山人海里发现了这个特殊的手推车,随后大喇叭高声喊起来:

“汪沟团放卫星了!”

“快看吧,‘花木兰队’的千斤大王公茂香!”

文艺宣传鼓乐队跑来,紧锣密鼓,夹道欢呼,工地上一时声势高涨、群情激昂。宣传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此,15岁的公茂香获得了“千斤大王”的称号。

大坝竣工后,指挥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公茂香被评为劳动模范,发奖状一张、纪念杯一个,还有学习用的钢笔、笔记本。

公茂香出名了。

许家崖水库大坝竣工,公茂香马不停蹄,率领“花木兰队”转战薛庄石岚水库等工地。她率领的“花木兰队”无论在哪里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引人注目。

1959年底,公茂香被费县县委调到县里当通讯员,“花木兰队”的队长由与她同村的姐妹邱红兰担任。

196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为济南南郊宾馆、珍珠泉宾馆选拔服务员,全省共16名,选拔的条件非常严格。公茂香年轻漂亮、出身贫苦、政治表现优秀,被费县县委推荐后,很快被上级选中,分在济南珍珠泉宾馆当服务员。工作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变,她在工作中处处表现优秀,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4年春,国务院为人民大会堂挑选服务员,山东省分到5个名额,公茂香又被选中,荣幸地来到北京,到人民大会堂工作。费县县长知道后非常高兴,专门写信夸奖她:“你真是全县人民的自豪啊!”

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文化基因在公茂香的血液里流淌,造就了她争先夺优的性格。

1965年4月,公茂香在人民大会堂机关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调入340人,她是第一个。从1964年到1966年,她年年都是国务院事务管理局评选的先进工作者。

1967年,公茂香在8341部队加入军籍,穿上军装,参加了“三支两军”工作,进驻北京针织总厂“支左”。在那里,她又成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

由于根正苗红,她成为当时引人瞩目的人物。

1968年8月,毛泽东、江青处缺少服务人员,汪东兴挑选了公茂香。

在人民大会堂食堂里,公茂香经常遇到周恩来总理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用餐。每次吃完饭,周总理都用半块小馒头擦盘子里的剩菜剩汤,吃得干干净净。这一点给公茂香留下很深的印象。

有一年过春节,公茂香留下值班没回家,周总理看见了,就把她叫到家里一起过年。第一次去周总理家,公茂香带上了二斤花生米,那是奶奶从老家捎来的土特产。邓颖超十分高兴,拉着公茂香的手说:“终于吃到沂蒙山区的特产了。”

周总理笑了,一边戴套袖一边说:“小超,小公是咱家请的客人,你陪她说说话,今天我来下厨房。”

1968年秋,公茂香受毛泽东嘱托,回沂蒙山区调查基层情况。毛泽东要求:不惊动各级领导,回家后参加基层劳动,做好记录,然后回京汇报。

公茂香领命后悄然出京。她自北京站坐上火车,在泰安的磁窑站下车,然后转乘公共汽车到沂南县青驼站下车,又徒步南行,穿越蒙河,走瓠子山,过竹园回到故乡公家埝村。那时候,奶奶已经去世,她在大爷家住下来,整天吃地瓜干子煎饼,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

一个星期后,公茂香回京,毛泽东看到她的脸晒黑了,又看到她手上的茧子,满意地说:“你写个汇报吧。”

公茂香说:“主席,我没上过学,是扫盲认的几个字。”

毛泽东说:“好好学,我给你当老师。”

公茂香文化程度低,写的材料错别字多,毛泽东就给她一一改正过来。

她在中南海为毛泽东、江青服务了八个月,受益匪浅,文化水平提高很快。

1969年春天,国务院中直机关要从基层选举两名九大代表,公茂香被选中。4月1日,她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

那一年,全国有2200万党员,九大代表只有1512人,可谓万里挑一。可见,公茂香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

后来,我在泉城济南采访了公茂香。她说:“我是千千万万个沂蒙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个,是解放妇女运动的既得利益者,假如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我也得围着‘三台’转呢!”说着,她幸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