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水北上
浙江义乌。
尽管这里的富裕程度和几千里之外的沂蒙山区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两地人的观念却有着显著的不同。沂蒙人还沉迷于田地的耕作时,义乌地区商业的潮水已经涌动成潮,并且从地下滚到地上了。
1985年,就在沂蒙人忙于侍弄庄稼的时候,远在浙江刚刚17岁的陈文彪挑着两个大大的包裹,一大早就出了家门。他穿过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村庄,走过一座座用石头建造起来的小小的拱桥,来到了乡里。这个义乌青年要出一次远门,目的地是他向往却又陌生的沂蒙山区。
陈文彪和所有当地的孩子一样,从小辍学,开始做被当地人延续了若干年的“鸡毛换糖”的小本生意。他生活的地方,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日子都在下雨,雨量不大,可是细雨如麻,下起来就没完没了,特别是每一年的六七月份的梅雨时节,小小的村庄里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都看不见太阳。昨天夜里又下起了小雨,雨水的声音极小,宛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姑娘的羞涩低吟。绵延而悠长的雨水无比温柔地打在泥泞的地面上,伴随着环绕村庄的老樟树特有的香气,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早上起来的时候,村子周围小小的河流就像是吃饱喝足了的儿童一般,河水顺着河床欢快地荡漾着。陈文彪就这么走在风景如画的故乡的土地上,疾疾地向前奔去,就如同古代画轴中打马穿过江南的过客一般。
走到乡政府大院前,陈文彪把担在身上的两个大大的包裹放在了院子的门口。两个包裹里的东西是他这趟出门所有的商品,原本他是舍不得它们离开自己的视线的,可是经过一路的奔波,包裹的外面已经沾上了无数泥点,显得有些肮脏。陈文彪只得把这些脏了的包裹放在门外,只带那根长长的扁担,一步三回头地走进院子,生怕他的这两个宝贝疙瘩突然间不见了踪影。
陈文彪要到办公室里领取一张乡政府给开的介绍信,这是几十年来农村人出门远行的最重要的凭证。今天前来领取介绍信的乡里乡亲似乎特别多,狭小的办公室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但是领取的速度却丝毫没有因为人数的众多而放慢。工作人员对每个人只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介绍信就发给他们了。其实就在几年前,想要从乡里领取一封外出的介绍信,可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工作人员刨根问底,恨不得把申领人所有的情况都给问出来,一折腾就得一个小时。陈文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工夫就拿到了介绍信,拿到了他这趟出远门所需要的东西。他隐隐觉得事态发生了变化。
陈文彪的这趟出门,归功于他经常出门的舅舅。前段时间在沂蒙赚了钱回家的舅舅告诉他,北边山东临沂地区的生意特别好做,钱十分好挣。利益对商人而言是最大的驱动力,已经长大、内心早就蠢蠢欲动的陈文彪,决定听从舅舅的意见去北方一趟,去遥远的沂蒙一趟。只是他不知道,他这么一去,就是整整36年……
那时候,从浙江义乌到山东临沂,要转坐好几次绿皮火车,经过好几天的长途跋涉。年轻的陈文彪是不在乎旅途劳顿的,只要能把自己包裹里的商品以好的价钱卖出去,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文彪到达临沂城的时候,“西郊大棚”已经建起来了。那天,人生地不熟的陈文彪挑着两大包商品刚一出现,就受到了管理人员的热情接待,一碗沂蒙山区的大碗茶,让这个异乡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经过简单的登记之后,管理人员就在大棚里找到了一个摊位,大家共同帮他摆放商品。陈文彪感动之余,开始安心兜售自己的商品。
他卖的东西是义乌当地生产的圆珠笔芯、橡皮擦等,小小的笔芯被橡皮绳整齐地扎成一捆一捆的,露出一个个尖尖的脑袋,很是可爱;橡皮擦像小狗、小猫、松鼠、青蛙……整个摊子变成了动物世界。
陈文彪十分惊讶:顾客这哪里是在买啊,简直是在抢。在义乌论支卖的圆珠笔芯,在这里论捆就卖了,橡皮擦一出手就是十盒八盒。
正如舅舅所描述的那样,陈文彪的圆珠笔芯没多长时间就卖得一干二净,相比在义乌售卖的利润,大得超出他的想象。
陈文彪笑了。
他走的时候,市场上的人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临别时还给了他一袋沂蒙产的酥饼让他在路上吃。陈文彪一把攥住沂蒙人的手,留下一句话:“等着我,五天后就回来!”
1992年,临沂兰田集团建立起一家专门以文具产品批发为主的市场,这个机会被年轻的陈文彪盯上了。陈文彪这代人和舅舅那代人不同,舅舅那代人的故土情结远比陈文彪这代人深厚得多,他们挣了钱就回到故乡打造房院去了,陈文彪却想着把钱再投进生意中,挣更多的钱。面对这一机遇,陈文彪丝毫没有犹豫,就把自己几年来所积攒的收入拿出来,在文体市场上购置了一处商铺,继续经营自己的文具生意。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后,他结束了“走商”的生涯。
2006年,兰田集团的临沂小商品城建立,其下属的三家分散的专业批发市场搬迁,陈文彪又在新市场里买了一处上下三层的商铺,举家移民沂蒙,悠然地过起了老板的日子。
如今,陈文彪依然在经营文具批发的生意,他在沂蒙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由于他的信誉好,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几家知名的文具生产厂家的山东总代理,营业额也逼近了亿元大关。现在的陈文彪对于临沂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外来商人了,而是和众多土生土长的沂蒙人一样,成了在这里生活的主人。
我们采访时,问起陈文彪选择沂蒙的原因,他说,不单单是因为临沂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而是他在临沂可以享受与所有当地人一样的待遇。某些时候,这个待遇比当地人的还高。
包容,是沂蒙文化里古老的元素,也是铸造沂蒙精神的内在动力。8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接纳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的抗日志士,并把这些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家人更加亲切。这里的人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供养在这片大地上奋战的志士,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保护这些外乡人。80年后的今天,传统的包容文化一代代地传了下来,而现在的包容的内涵与几十年前有些不同。现在的包容更多的是平等,是合作,是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在临沂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没有文化的差异,没有待遇的高低,有的只是良性的商业竞争。这些来自南方的商人是临沂商城和临沂发展的开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思想,带来了形形色色的商品,带来了南来北往的客户;他们在这里经营着市场的同时,也经营着自己的小家,把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临沂。而临沂也没有辜负他们,给予他们的是平等、自由和沂蒙人所有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服务和最优质的待遇。
今年,陈文彪的儿子已经读完了大学,踏入了社会。陈文彪正在一步步地培养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一点点地熟悉自己所经营的业务,他打算把自己在临沂的一切都交给孩子来打理。这一切中包括他的文具生意,包括他在临沂的日常生活,包括他的小家的所有,也包括他对于这片古老土地的信任和感谢。
作为党员业户,陈文彪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帮助业绩差的业户开拓业务。也许应了沂蒙人的那句老话:“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外乡人也学会了沂蒙人的那一套:帮别人开扇门,也是给自己留个窗。
如今的临沂商城,江浙商人无处不在,他们成为商城的主要力量。根据相关统计,现在常驻商城的江浙商人整整10万!10万江浙商人,构成了一座商贸物流城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