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粉红的轻云

4.粉红的轻云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行动,在沂蒙山区持续的时间最长,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大规模的植树行动才告一段落,此时的沂蒙已经旧貌换新颜。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粮食连续几年大丰收,吃上大米、馒头的农民,开始了对钱的渴望,渐渐意识到单纯种树、搞绿化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

“要想富栽果树,三亩一个万元户。”这是沂源县农民的经验。于是,整个沂源县建起60万亩果园,著名的“沂蒙红”苹果就产在这里。

在果树经济的诱惑下,对土地有了话语权的农民开始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于是,整个沂蒙山区由单纯的绿化走向了果树种植,漫山遍野的苹果、板栗、核桃、桃树、杏树等成为他们的摇钱树。

在沂蒙商贸物流经济崛起之前,林果经济一度成为沂蒙乡村经济的主体,为此,沂蒙人发明了令全国农村心动的庭院经济。

八百里沂蒙,最先发展庭院经济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蒙阴县一个叫八大峪的小山村。

八大峪,一个山套里的小山村,四周的山岭被八条沟壑轻易分割了,189户村民被扯了个七零八散,619人分散在几条沟梁上,山高土薄,粮食的收入实在难以恭维,不甘清贫的村支书就带领村民,实践着“庄园农舍”的梦想。他们利用山多沟广的优势,以分散的农家院为中心,整合周边山地,组建庭院经济体。经过几年的苦干、巧干,昔日单一的农业格局被重塑了。

那时候,由于持续20多年的绿化,沂蒙腹地的蒙阴县全境已经是“流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4月的山地鲜花烂漫,来自全国的参观学习团队络绎不绝,此时的八大峪如同当年的厉家寨一样,算是对着墙头吹喇叭——名声在外了。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厉家寨是集体力量的结晶,那么80年代的八大峪就是个体劳动的成果。看,几间石墙红瓦大房在一片绿色里时时露出星点房脊,一片果园、数架葡萄、几排兔舍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家庭经济体。花开时节,洁白或粉红的花云浮出小院……如果没有环户大路,没有呼啸的汽车和突突的摩托车,没有高高探向天空的电视接收线,八大峪村就是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

幸福生活里的村民作歌曰:“空中挂钱串(葡萄),中间聚宝盆(兔舍),四周摇钱林(果园),瓦房前后栽香椿,富了山村。”

遍地的山草和果树叶子,给兔子提供了丰美的饲料,兔肥经过沼气池的发酵是果园最好的有机肥料,清洁的能源——沼气又为每一户提供做饭取暖的热量,一个绿色的循环在山村运转起来。那时候,县外贸局专门在八大峪设立兔毛收购站和果品收购处,可见产量之大、农产收入之多。优美的环境,人均收入3000元的现实令所有参观者心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3000元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啊!是啊,他们没用国家一分投资,硬是靠一双手辟出发家路,一个619人的山村,每年上缴国家的农林特产税就达5万元,由一个吃救济粮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富裕的奉献村。小村人富了,也敢进北京、下广州,也敢把4月的樱桃装上飞机直销北方冰城哈尔滨。

当然,对整个蒙阴县或者沂蒙山区而言,富裕的八大峪只是一个小小的盆景。在这个小盆景的诱惑下,在政府的竭力号召下,沂蒙人犹如当年学大寨一样,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山村开发热潮。利益驱动的山村开发热潮,显然比单纯的政治鼓动更具有诱惑力,也更加持久。就林果经济而言,沂蒙山区昔日交通不便的山崮反倒成了优势。像獐子崮,被公茂田夫妇开发后,年收入竟高达20万元。

如今,在中国水果市场上,沂蒙山区的干果和鲜果绝对占有重要的份额。且不说蒙阴县、沂源县百万亩的苹果基地,费县、莒南县百万亩的板栗产业区,枣庄的石榴园,临朐的大樱桃基地,芍药山的核桃园……任何一个品种的水果,在沂蒙山区都会成为产业。沂水泉庄的冬桃,美国人、日本人不是以5美元一个的天价在包销?莒南县的蓝莓,创造出100元一斤的天价,且供不应求……

不信?那我们就走进中华寿桃之乡岱崮镇,去感受一下百年沂蒙的乡村变迁吧。

在春日的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像粉红色的轻云,从山脚轻漫开来,漫向山腰,继而浮上崮头。此时的山崮一个个有如待舞的秀女披一身粉纱,静立、运气,做着起舞前的准备,一副雍容华贵的姿态。扑鼻而来的花香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置身花丛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轻轻地滑下韩莱公路,面对同公路连接的山村道和一条条伸向高山小村的水泥路,不知将车子拐向何方,才能驶入那粉红的云层。岱崮人说,随便开吧,随便找个路口驶进去,不管山多高、沟多深,都能看到花海。

那就走东上峪吧。早在1996年,我曾多次到东上峪,那时蒙阴县正在全面搞山区开发,号召各村学东上峪。作为乡村整山治水、发展林果经济的典型,东上峪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把一个荒凉的山峪建成全省农业的典型,成为山区开发建设的一面镜子。那时新种的桃树还未开花,新开的山路还扬着冲天的土尘。时隔数载,岁月倥偬,不知昔日的典型是抖掉了当年的荣光,还是再现今日的辉煌?

驶进峪口,一股山风裹挟着浓浓的花香扑进车窗,我们减速换挡,贪婪地呼吸着被花香浸透的空气,恨不得扒开喉管,将醉人的花香一口吞下,让崮乡没有任何污染的空气,对肺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轿车在水泥路上爬高,沿途的桃枝纷纷挑起花朵,向游人展示花瓣的艳丽、花蕊的芳香。盛开的桃花硕大而鲜艳,尖尖的绿叶,如一个个羞涩的男娃,躲在花姑娘丛中。青青的枝条高举着花串,色彩的组合是那样和谐自然。成群的蜂儿嗡叫着,在花丛中忙碌。此时,所有的游客都对这专为花而生而长而工作的小生灵充满由衷的羡慕,间或也会产生一丝淡淡的嫉妒。

前方的路没入一片桃林,而后又从林缘甩出来,抛向山涧,在一棵枯枝乱舞的百年老柿树下,拐一个弯向沟底飘去。远处,一个挑着担子的少妇轻盈地扭动着腰肢,在水泥路上迈着均匀的步幅向高崖山走去。

高崖山,在多山多崮的蒙阴北部,是崮乡永远的高峰,以海拔800多米的高度雄视着崮乡的千山百崮。千万年来,在一层岭一层崮的拱卫下,它以山的气魄与魅力征服了所有的山崮。高崖山的顶峰是沂水、沂南、蒙阴三县的交界点,这个三县交界处的村庄就叫黑土汪,也称高崖山村。一条山系的褶皱里,居然藏着四个行政村、数千人口。

顺着飘带一样的公路到达山顶,立于三县交界石上,领略山风的呼啸,欣赏群山的风采,就会发现在疾行的山风中,千壑万崮在春日的阳光下渐渐复活,前呼后拥,卷起巨大的浪潮,从四面八方向高崖山扑来,浩浩荡荡,十分壮观。这种山地气势宏大,让人颇为惊讶。倘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条白色的飘带在这些山崮沟壑间时隐时现。它时而飘上山腰,时而没入沟底,时而钻出果林,时而融进山村,为千百年单一的山丛增添了一种诱人的景观。再看脚下的黑土汪村,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村房三三两两分散在桃花丛中,村庄的轮廓被偌大的桃林分割成几处青砖红瓦的组合,桃林的概念扩大了。桃林的边缘是松,是柏,是杂交的树林,这是植树造林的速写。

那时候,临沂地委根据沂蒙山区的地理特点,提出山岭综合治理方案——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粮田连片,山沟河流环绕。显然,高崖山是这个方案的实践者。

岱崮人会告诉游客:他们战天斗地的时候,“文革”刚结束,国家经济弱,没有政府财力支持,全凭一双手、一腔热忱,那时要是有现在的好政策,山村的发展就坐上火箭喽。

就说眼前的这条山峪吧,全长6700米,高低差大,温差也大,光照时间也长,再加上土好水好,桃子酸甜适中,比任何地方的都可口。这不,桃树刚开花,外地的商贩就来谈业务了。刚才看到的山上的那些飘带,就是岱崮人修的“村村通”公路。有了这些公路,游客就可以尽情地在花云中穿行,随心所欲地到任何一座山崮、任何一条沟壑欣赏崮乡的桃花。

沂蒙七十二崮,三十六崮在蒙阴,而岱崮镇就是名崮扎堆的地方,南北岱崮、龙须崮、歪头崮、板子崮、獐子崮、油篓崮、鏊子崮、锥子崮……这些风情万种、神态各异的山崮,个个都有着优美的传说,崮崮都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而今,5万岱崮人硬是将这些被战火烧焦、被炮火炸烂的山崮开发成中华桃第一镇,以年产5亿斤的产能雄踞全国林果特色乡镇的榜首。长达几百里的环山路如一条长带将这些崮串联起来,将分散的桃林缝合成一个整体,构筑起崮乡独有的景致。

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发展果品经济,沂蒙山区完成了从荒山到绿山到果山的转变,实现了由绿色到硕果的飞跃。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源头。如今,林果经济已成为八百里沂蒙的主导,由此引发的乡村游又为乡村经济锦上添花。

顺着被桃花覆盖的大道,轻点一下油门,轿车穿行在粉红的云层里,向雄伟的北岱崮驶去。

蜜蜂依旧在花簇中忙碌,亲完这朵亲那朵。小鸟在花云里嬉戏,时而碰落几片花瓣。转过山嘴,南北岱崮在花云中扬起秀美的头颅,如一对相望的情侣脉脉对视,无边的桃花把这对伴侣打扮得格外迷人。

瞧,岱崮在花海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