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稻北移,从吃饱到吃好

7.南稻北移,从吃饱到吃好

沂蒙人民的主粮历史漫长、单一,子、黍子、高粱、小米一度成为糊口的主食,这种低产的传统农作物让沂蒙人民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导致人口增长缓慢。大约在450年前,对土质要求不高、产量却奇高的红薯,从遥远的非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迅速成为沂蒙人民的主食,名声在外的沂蒙大煎饼基本上都是用地瓜加工出来的。地瓜的引种结束了沂蒙人民三尺肠子闲二尺的饥荒史。可是,如何才能让沂蒙人民从一天三顿地瓜饭中摆脱出来呢?

1956年,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省长谭启龙来临沂视察时,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种南方水稻,以改善沂蒙人民的生活。在山区引种水稻是颠覆传统种植的思维,可是面对大米饭的诱惑,敢为人先的沂蒙人决定进行试验。

郯城县的马头有一片常年有水的涝洼地,当地人叫采莲湖。1957年春,马头区委组织群众开挖了一条引水渠,既可以把沂河水引到采莲湖进行农业灌溉,又可在洪涝时往外排水,一举两得。采莲湖北的梁村人带着忐忑的心情试种了17亩水稻,秋后过秤,亩产350斤。那时候,沂蒙山区能吃上大米饭的人没有几个,所以面对白花花的大米,人们沸腾了。

郯城水稻丰收的消息如同燕子飞到了各家各户,临沂地委行署立即组织调研,决定:改造全地区的涝洼地,加大“稻改”(正式名称为“南稻北移”)面积,争取让下游人民都吃上大米饭,并提出了“学江南赶江南,定叫临沂变江南”的富有诱惑力的“稻改”口号。“稻改”一时成为全区的头等大事,临沂专署成立了“稻改”指挥部,临沂、郯城、苍山、莒南、莒县、日照等县纷纷成立了“稻改”领导小组,其他县也在条件具备的村庄铺开试验,全区实行统一领导、逐级包干负责的行政手段推动“稻改”。

种水稻对沂蒙人来讲是新鲜事物,他们没有任何种植技术和经验,郯城县的17亩水稻是人们摸索着种出来的。为此,临沂专署从各县抽调了上百名有文化的青年人,到江南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同时聘请扬州的种稻能手和专家来沂蒙,到生产第一线传经送宝。那些南方的水稻种植能手、技术员,来到沂蒙就一头扎在田间地头和当地人一起干活。江苏人周克曾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喜鹊叫喜讯传,亲人来到咱蒙山前。千里迢迢不畏远,山沟里帮咱种稻田。好好干呵学江南,山里也吃大米饭。”在吃上大米饭的诱惑下,全区人民的稻改激情全面迸发,1958年水稻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4万亩。

“稻改”对沂蒙而言,毕竟是农业生产的革新试验。任何试验都有风险,沂蒙的“稻改”也一样。一开始推行时,早已习惯种植地瓜、子的农民并不认同,因为一旦错过了时节或“稻改”失败,就得饿上半年肚子。有文字记载,郯城县在推广水稻种植时,群众就提出了“十怕”:怕地漏水、怕吃大米不当饭、怕稻莠和虫子……加之1958年的“大跃进”,多数村庄还不具备灌溉条件就强行“稻改”,结果除了郯城县采莲湖里不足100亩、临沂县大塘崖138亩达到亩产600斤,其余的水稻大多减产或绝产。人误地一季,地饿人一年。一时间,“生来就是吃子的命,就甭想吃大米了”“异想天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负面情绪开始蔓延,最终指向“稻改”。

面对创新的失利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一心为民的临沂专署分析后认为:“稻改”的路子是正确的,郯城采莲湖连续两年的丰收证明沂蒙山区完全适合水稻种植,出现目前这种局面的关键是水利配套没有跟上。要搞好“稻改”,必须先兴修水利。1959年秋后,国家开始治理淮河,沂蒙山区乘机掀起了大办水利的高潮。1960年以后,全区将近40座大中型水库和绝大部分拦河闸坝相继建成,为大面积的“稻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全区开始了涝洼地的改造工程,将那些“芦苇茂蛤蟆叫”的涝洼地改造成了稻田。

水库建成后,沂蒙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灌渠建造工程,每座大中型水库都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灌渠,有些灌渠长达几十公里。如许家崖水库的灌渠,把沿途三四个乡镇10万亩耕地变成了水田;葛沟灌渠联网后,临沂县11个乡镇的旱田变成了稻田。就这样,临沂地区大面积“稻改”在1963年获得成功,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千斤田”。1964年,全区水稻面积进一步发展到145万亩。太平公社东张屯大队的2100亩水稻大丰收,第二年迅速扩大到3500亩,平均亩产达650斤,全大队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一个村就向国家一次性交了100万斤爱国粮。

南方的水稻在沂蒙山区长势茂盛,不仅改变了老区的农业结构,也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活。196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思想不断革命,生产不断发展》的长篇通讯,介绍东张屯“稻改”翻身的经验,同时还发表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利》的社论,对东张屯的丰收和全区的“稻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褒扬。3月14日,《人民日报》再次在头版头条发表新华社记者的文章,并配发题为《做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临沂地区改造自然的成功经验,争做社会主义的新愚公。当年,全国有20多个省市和山东省所有地市先后派员来临沂参观学习“稻改”。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展示了东张屯等大队的“稻改”事迹。

无论是愚公移山的厉家寨还是“南稻北移”,都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沂蒙地区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如果说厉家寨的模式是让沂蒙人民吃饱饭,那么“南稻北移”则是让沂蒙人民吃好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