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区脱贫史话

2.老区脱贫史话

20世纪80年代,一部记录四川省黔江一带乡村落后、贫困面貌的纪录片《穷山在呼唤》,直接推动了全国的扶贫行动。从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到2020年的扶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只用了34年时间,就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补齐了全面小康的最短板。34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走出了一串铿锵有力的脚步声,这种声响铸就了党的公信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震惊了全世界。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

在中国,从某个视角上看,一部脱贫攻坚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史,更是一个政党执政为民的事实陈列史。

以沂蒙山区为例。

红色沂蒙曾一度被形容为“挂满勋章的乞丐”。勋章,是沂蒙人民的荣光;乞丐,是沂蒙人民的哀伤。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后,认定贫困县,确定扶贫标准,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那时起,功勋卓著的沂蒙山区就被国家划入“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的篮子。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实力还弱,制定的扶贫标准,仅仅是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相当于28个鸡蛋,或10个肉包子,或8两白馒头,或4碗馄饨面)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经国家统计局测算,扶持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6元。

现在看来,这个标准似乎不高,但是在那个时期,国家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起这么大规模的扶贫行动,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另外,这个标准是随着物价指数变动逐年在调整的。到今天,国家的扶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3128元。山东省则将扶贫标准提升为3888元,稳定脱贫标准4500元。“山东标准”彰显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贫困人口的关爱。八百里沂蒙的贫困人口都是“山东标准”的受惠者。

其实,摆脱贫困的行动,从20世纪5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残垣断壁的国家和衣衫褴褛的国民,共产党带领人民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勇气,开始了减贫脱贫的伟大实践。沂蒙人民积极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扶贫攻坚布局,全面推开了精准扶贫。全省认定了20个扶贫攻坚县,临沂市就占6个,约为全省的三分之一。到2018年底,临沂市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享有脱贫政策的人口19.6万户32.3万人,占全省总扶贫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些都彰显出临沂市在脱贫攻坚中的分量。

贫困人口多、扶贫攻坚任务重的临沂市,用沂蒙精神指导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脱贫之路。

沂蒙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几次大的跨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旗帜下,沂蒙老区干部、群众以“两只手,一把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批典型。

196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改造山 山低头 改造河 河变样 改造地 地增产——临沂地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征服自然》,同时配发社论《做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社论指出,临沂地区在取得了厉家寨等地的典型经验之后,认真推广先进经验,带动了全区工作。莒南县的厉家寨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国典型。

20世纪70年代,在沂蒙人向贫困宣战的行动中,“北朱南杨”一度成为八百里沂蒙最亮丽的风景。北朱,指沂蒙北部沂源县张家泉村支书朱彦夫。他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成为特等伤残军人。他身残志坚,带领村民向贫困宣战,并著书立说,教育后人,有“中国当代保尔”的美誉。南杨,是沂蒙南部苍山杨庄村支书杨振刚。1974年,他在国防施工中重伤腰椎,成为一级伤残军人。他不甘贫困,带领村民整山治水,育树种果,创办企业,将脱贫的行动书写得淋漓尽致,也将共产党员的风采书写得淋漓尽致。“北朱南杨”一度轰动了八百里沂蒙,成为20世纪中后期的典型。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实施山区治理和扶贫开发,旨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这一时期,从不落后的沂蒙山区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八百里沂蒙随处可见整山治水的宏大场面。1996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山顶松柏戴帽 山坡果树缠腰 山脚粮菜丰茂——造血工程结出硕果 沂蒙山区整体脱贫》为题,报道了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的特大喜讯。报道指出,沂蒙山区积极开展百万亩沙石山开发,炸石头、整梯田、栽果树,从根本上改善了沂蒙山区的生产、生存条件。昔日不长树木的荒山,如今已形成“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粮菜丰茂”的喜人景象。费县的宁家沟村成为20世纪80年代乡村脱贫的典型。紧随其后的平邑县九间棚村,因“九间棚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着农村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沂蒙山区在树立集体典型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力量。例如,沂蒙腹地的蒙阴县公茂田夫妇俩,五年时间用双手将一座叫獐子崮的大山,打造成年收入30万元的高山果园,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山村首富”。中共蒙阴县第21任县委书记刘宗元感慨之余,欣然挥笔给这对夫妻写了一副对联,“獐去千年留荒崮,公来五载造花山”,并号召全县人民向他们学习。公茂田夫妇因而成为个体脱贫致富的典型,影响和带动了大量家庭走向荒山荒崮。如今,遍及沂蒙山区的一山一崮一沟一壑一庄园的生态模式,差不多都源于那个年代。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深情地提出“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切嘱托。自那以后,全市开展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历史上首次为每一个贫困人口建立了档案资料,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贫走向了“精准”时代。

这一时期,临沂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到2020年底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解决老区整体贫困。在这一时期,跟宁家沟只有一山之隔的崔家沟,在全省实现了整体搬迁,为全国脱贫蹚出了“搬迁一批”的新路子。

201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山东沂蒙山区听民声》为题,生动地介绍了迈入新时代临沂市取得的脱贫致富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