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座大山下
新闻联播之一
……2018年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最美基层干部”专栏播出《王传喜:苦干19年“乱村”换新颜》,报道了沂蒙山区兰陵县代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把负债累累的穷村庄变成美丽富裕新农村的感人事迹……
新闻联播之二
……沂蒙山区的崔家沟村原先在大山里,搬迁前,30岁以上的光棍有28个,全村一半家庭都是贫困户。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全村异地搬迁。2015年崔家沟村整村搬迁到30公里外的朱田镇上,新社区供暖、物业全部免费,还建成了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和3个就业安置园区……
新闻联播之一,让宁家沟人想起了老支书孙士元,他跟王传喜一样都是把村民带入小康的领头人。遗憾的是,全村人彻底告别贫困时,他却走了。村民含着眼泪遗憾地说:“老支书是累死的!”
新闻联播之二,让常常惦记着崔家沟的宁家沟人喜出望外:“穷亲戚们终于熬出来了。”
崔家沟和宁家沟同在望海楼子山下,一个面南,一个向西,同顶一片山,同踏一方土。整日鸡犬相闻,其地理环境可以说是从竹席上滚到地上——没有多少差别。宁家沟有山、有岭、有沟、有河,崔家沟也一样都不少,而且土质完全相同。祖祖辈辈居住在一座大山下,几百年延续下来已经是亲戚连着亲戚了。彻底告别千年贫困,崔家沟虽然比宁家沟整整晚了二十年,但终于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穷亲戚们搬进新楼房,一步迈进小康生活,宁家沟人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提及中国的山村,很容易让人想到诸如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绿树红花等字眼。可是在中国的现实中,还有不少山村与这些美妙的词汇毫不沾边,却与荒凉、落后甚至贫穷连在一起,地处蒙山前的崔家沟就是一例。
崔家沟,群山环绕,沟壑众多,村居大都分散在岭头或山坡上,全村被纵横的山沟分隔成15个自然村,这样的山村在沂蒙山区比比皆是。从自然环境看,崔家沟的山是秃的、岭是荒的、沟是干的。除农业学大寨时期对全村耕地整治过一次,后来几十年一直没有深翻,土地越种越贫瘠,到了不用化肥几乎不长粮食的地步。跟其他村庄相比,崔家沟更贫穷一些。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吃水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娶媳妇更是难于上青天。”下面这首民谣更是崔家沟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几张黑煎饼,咸菜地瓜汤;穿衣就两季,袄面成了夏衣裳;三间石头黄草房,通腿儿就因缺张床;日头没出去赶集,回来日头已过晌。”
那时候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乡村的集体经济十分脆弱,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是普遍现象。崔家沟的这些歌谣,也是一山之隔的宁家沟的真实画像。
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积累的基础设施开始老化,崔家沟吃水仅靠一个不到2米深、不足2平方米的洼塘。为了喝上清水,有的人家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排队,起晚的甚至无水可取。去镇上、县城的路太远,很多人得了病只好硬撑着,因为就医不及时导致偏瘫的有20多人。一副副黑黝黝的铁脊梁,只能无奈地在太阳下任凭汗珠子滚落,忍受着苦涩命运的折磨……
宁家沟跟崔家沟的环境是相似的,村民散居在33座山梁、11条山沟里。全村被分隔成24个自然村,比崔家沟还多9个,环境比崔家沟还差。原本山梁长满大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全被砍光了。到了70年代,宁家沟已经是一片荒山秃岭了,人均年收入几十元,过着“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母鸡”的饥寒日子。70年代初期孙士元出任村支书的时候,总结了几句能反映出宁家沟特点的话:“出门靠走,种地靠手,点灯靠油,通信靠吼,治安靠狗。”这种跟崔家沟没有多少差别的日子,在宁家沟已经持续了若干年,村民似乎已经习惯了。
那时候,贫困在沂蒙山区是一个普遍现象,全国亦如此。
孙士元出任宁家沟村支书时,只说了一句话:“咱们支部再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彻底失去群众的信任了。”于是,他开始带领宁家沟人改造家园,向贫困发起进攻。而崔家沟因为缺少一个带头人,一直没有行动。就这样,宁家沟人一干就是20年,崔家沟人一闲就是20年。20年后,两个曾在一条水平线上的村庄就有了天壤之别。靠苦干的宁家沟,家家有果园,户户住别墅,每家都有存款,基本实现了小康,而崔家沟还是石头院子、草房子,依旧在贫困线上徘徊。
两个村庄的经历再次证明:一个村庄的贫富,虽然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村支部有着绝对的关系;村支部能否带领村民走向富裕,虽然与全体党员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与村支书有着绝对的关系。天长日久,在农村就形成了这样的顺序: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
沂蒙山区不只有一个宁家沟,不止一个孙士元。沂南县后峪子村支书梁召利、平邑县万庄村支书毛衍传……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支部强,村就富;支部弱,村就穷。这不仅是他们几十年的经验,也是沂蒙乡村的写照。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一度沦为贫困的代名词,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张全景对此很有感触。1985年在山东省委组织部工作时,张全景多次前往临沂农村考察。这个地区13个县中就有7个县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不通电、不通车、不通广播,吃水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通过整整17天的考察,尤其是看了九间棚和宁家沟后,张全景写出了《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的调查报告,次年在宁家沟召开了全省贫困村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村支书孙士元向大会做了《要致富看支部》的典型发言。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村支部带领村民整山治水、发展林果经济,把一个穷村变成富村的故事。
同一个大山下的宁家沟、崔家沟这两个相似的村庄,由于村支部领导力度的差异,两个村庄的差距渐渐拉大。为此,沂蒙百姓对上级扶贫工作队说了一句心里话:给钱给物,不如帮俺们建个好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