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愚公

4.新愚公

厉家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子北面是高大的徐家山,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东面是冠山、秋牧山,这些山环抱着村庄,大包围圈里还有葡萄山、凤凰岭、团团山等高低大小不同的小土丘。所有的土地都被这些山、岭、丘分割开来,耕地块多,单片面积狭小,不利于耕种。

从互助组到农业合作社,被大山包围着的厉家寨人总结了一个经验:农业要丰产,农民要有粮食吃,唯一的出路就是整治、深翻土地,小地并成大地,农田水利化,旱田变成水田。这些在厉家寨显然不易实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投入巨大的劳动力,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干成的事情。怎么办?农业合作社的出现让这种梦想变成了可能,于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被重新书写了——

厉家寨人认为,既然老祖宗把这片山地留给他们,他们就要在这片山岭上讨饭吃;既然山在那里撵不走,他们就学习愚公,来个移山改水、重建家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厉家寨村拥有土地6350亩,其中5300亩是瘠薄的山岭地,1050亩是时刻都面临山洪冲击的河淤地。山岭地又分为青石碴子地和红石碴子地,这些山地由于年年受到雨水的冲刷,表层熟土只有三寸厚,下面就是石迭层。这样的土地无法种植玉米、小麦,只能种植耐旱的子或谷子,每亩只能收100多斤。厉家寨人只能广种薄收。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土地动大手术。

怎么动?

这时候,老模范厉月举再次出场了。他带领互助组,发明了整治山地的一套组合拳,起名叫“深翻整地,沟洫梯田”。这个大改造,彻底改写了山岭薄地不产或低产粮食的历史。

1957年3月,《山东省第二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材料汇编》中详细记载了“厉家寨农业增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