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榜样的力量

6.榜样的力量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大寨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名扬天下的陈永贵多次在报告中说:“在治山治水整地上,厉家寨是我的老师。”

这仅仅是一代名人的谦虚吗?

沿着时空隧道,让我们再次回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厉家寨出名后,全国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参观、学习者中,陈永贵、郭凤莲无疑是最耀眼的。

感谢新闻记者,他们捕捉了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

如今,在厉家寨村史馆里,有一张陈永贵跟厉家寨村干部们交流的合影,裹着包头巾、穿着粗布棉袄的永贵大叔,就是日后做了国务院副总理,也还是这个形象。

年轻的郭凤莲则直接融入整山大军,跟厉家寨女青年一起拉车子,搬运土石方。

陈永贵先后两次来厉家寨学习参观。

第一次是1958年8月。第二次来到厉家寨时,陈永贵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可是,无论在何种场合做报告,诚实的陈永贵总是说:“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由此可见,沂蒙山区的厉家寨在全国的影响之深、之大、之广。

陈永贵是个虚心学习的人,他在厉家寨不仅学到了治山整地的经验,也学到了治水这招绝活。他带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其实就是厉家寨人整治葡萄沟的翻版。

治山必须治水,否则等于白费力气。水给厉家寨、大寨的教训太深刻了。

被三面山包围、数座岭分割的厉家寨,区域内自然不乏河流。这些小河,别看春天流水潺潺、鱼虾浅游、可爱温顺,一旦到了夏天,大雨袭来、山洪暴发,它们瞬间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疯狂程度令人目之色变。

1937年秋天,地瓜长势旺盛,花生快要成熟的时候,厉永镰看着自己家10亩丰收在望的河滩地,脸上泛起喜悦的涟漪。然而,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山洪转眼暴发,10亩庄稼一眨眼工夫就被山洪冲走了。厉永镰欲哭无泪,只好带着全家五口人走上了逃荒要饭的路。1942年的雨季,山洪把厉月其的8亩梯田冲得只剩下了石头碴子。这样的不幸事件,年年都在厉家寨上演。从1937年至1947年10年间,全村有70户人家因山洪而沦为赤贫,失去土地的他们只能外出扛活、讨饭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努力下,厉家寨人拦了山沟,保住了300多亩河滩好地。但是下大雨时,被拦起来的山沟,也仅能暂时挡一下山洪,仍然无法避免山洪的泛滥,下游地区仍旧被大水洗劫一空。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显然是多修几座水库,雨季时把山洪蓄积起来,干旱时可以把水库里的水放出来浇地。但是,修水库是比较大的工程,对小小的互助组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所以当村党支部提出修水库时,全体社员举双手赞成。于是,村里便根据社员的意见,决定治山和治水同时进行,一面用包工的办法把山包给生产队,一面在东岭上建第一座水库。

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要寒冷一些,还没进入腊月,铺天盖地的大雪就扑面而来,寒风也来凑热闹,天地间一片严寒。冰冻的土层达十几公分,一镐头下去只能刨开一点点冻土。这个时候开工无疑是对社员的严峻考验,然而厉家寨人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环境。村党支部一声令下,党员干部率先走出家门,接着是社员,后面是妇女。

铁匠的炉子开始冒烟了,木匠开始拉锯了,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开始了水库建设,这是千百年来厉家寨村的第一座水库。这个工程告诉厉家寨人:集体化道路才是改变农业生产的捷径。

瞧,寒风里,石匠们的手里攥着冰冷的铁钎子,剧烈的震动使他们的双手裂开了血口子,几乎每一块石料上都留有鲜红的血迹。

瞧,河底清淤了,社员们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挖泥沙,腿脚很快就失去了知觉,变得麻木了。

休息时,人们在简易的窝棚里铺上一层麦穰,一床薄薄的被子就可以鼾声如雷、一夜不醒。

采访厉月举时,他说:“别看人们当时吃的是糠菜地瓜,一年到头不知道猪肉的味道,吃顿米面就是过大年,却干劲冲天。说清淤,没有一个人偷奸耍滑。村干部喊一声:‘下水!’大家立即就把鞋子一脱,跳进河里。当然,最先下水的差不多都是党员干部。”

厉月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依然是村里的水利工程,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县、区领导说:“等我出了院,就带领社员把渡槽建起来,让老龙潭的水浇到大山的梯田上。”可是,他早已透支的身体无法承受病魔的摧残,最终没能走出病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提出一个要求:活着没能把水引上大山,死后就埋在渡槽边。这个瘦得只有80斤的汉子,带着没能完成的治水遗憾走了,村民为他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在一片哭声中,厉家寨人安葬了带领他们吃饱肚子的党支部书记。

就这样,厉家寨人利用一个又一个冬天,在几条河流上建起了11座水库,在大小山沟上建起了上百个塘坝,给所有的河流戴上了笼头,给所有的山沟拴上了链子。这些水库和塘坝蓄拦山洪,保护梯田免受洪水的冲击。这些用汗水建造的水利设施,成为厉家寨农业水利化的基石,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厉家寨的行动不是孤立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党中央的决策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毛泽东提出“农业八字宪法”时,厉家寨开始推广“金皇后,四二八,一百号的大地瓜”了。“金皇后”是厉家寨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四二八”是小麦新品种。科学就是生产力,全村的粮食增产与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关系密切。比如毛泽东指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时,厉家寨就开始大面积绿化荒山了。用厉家寨人的话说,只有山上绿了,才能留住雨水,制止山洪,让山上溪水长流……

当年,陈永贵带着郭凤莲一行第一次来到厉家寨,是真心为大寨寻求一条道路的。陈永贵和别的参观学习者不一样,他来到厉家寨就一头扎进劳动的人群中。通过切身体验,陈永贵在厉家寨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中感受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威力。他认为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才能迅速改变农村的旧面貌。于是,他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大寨,在那片跟厉家寨差不多的穷乡僻壤上,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作为厉家寨的学生,大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的名气竟然比老师大得多。

在数以万计的学习者里,还有一个团队十分认真,那就是天宝山区的九间棚村。天宝山区横在抱犊崮山区和蒙山山区之间,是1939年115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举行桃峪高干会议的地方。跟厉家寨的地理环境不同,这里是青石山区,尤其是地处龙顶山上的九间棚村,山上的土层是风化的岩石,不长粮食,只能勉强种地瓜。九间棚人没有生搬硬套,他们知道深翻土地的办法不适合他们,但厉家寨人那种战天斗地的干劲,让他们看到了九间棚的未来: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能过上好日子。这个理念支撑着九间棚人在极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荒山顶上顽强地生活下去,最终成为继厉家寨、大寨之后,中国农业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放下枪杆子拿起锄杆子的抗战英雄宋美续没有去厉家寨。王保胜说:“你啊,还是带人去厉家寨看看吧。”宋美续摇摇头说:“我琢磨好一阵子了,上级让咱们成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来搞生产,不就是咱当年打鬼子的老法子嘛!把人集中起来,把力量用在一个点上,打歼灭战,还用去学吗?前天在县委我碰上咱们的活电台高廷光了,他也说我的想法对头。我这就回去成立农业合作社。”不能站立也不能走路的王保胜笑了:“你啊,二杆子脾气得改改了。”宋美续说:“小光子也说我早晚得吃亏,我的性格我知道,改不了啦。”宋美续头也不回,一溜小跑回村办农业合作社去了。

这真应了毛泽东那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厉家寨作为全国“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一个好例”,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从1956年到1966年10年间,6次受到山东省委的嘉奖,1957年获得国务院授予的锦旗一面,上书“英雄社战胜穷山恶水”。

然而,名声在外的厉家寨人,始终牢记毛泽东的话:“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厉月坤去世后,他们丝毫没有懈怠,依旧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就这样,全村人一直干到1974年。“文革”期间,别的村忙阶级斗争,厉家寨村仍旧忙治山治水。22年间,厉家寨的社员靠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钁头一张锨”,削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420多条山沟,拔掉了700多个石寨子,把瓢一块碗一块的7000多块零星薄地,整成了1200块旱涝保收的梯田。全村建起了大小水库、塘坝上百座,徒手打造了几十公里的水渠渡槽,终于实现了厉月坤书记的梦想——农田水利化。

厉家寨人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依靠集体的力量,把一个全区最穷的村子建成了美丽、富饶的乡村。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是一代伟人的号召。在顶层设计下,这个号召瞬间在全国变成了苦干实干的热潮。这股热潮,是医治千疮百孔的国家的灵丹妙药,是国人走出极端贫困的路径。在那个时代,共产党只有这条路可走。事实证明:一个村庄,一个国家,无论什么时候都得靠自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在这股气势磅礴的大潮里,厉家寨仅仅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只是这朵浪花格外耀眼了一些而已。

在厉家寨人的带动下,420万沂蒙人迅速行动起来,组建起互助组、农业合作社,靠集体形成的力量,让接近崩溃的沂蒙农业获得了生机,继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沂蒙山区的发展更为突出,经历了十几年战火摧残的沂蒙人,终于填饱了肚子,可以安居乐业了。

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际上是在“双边作战”,一边是同贫困落后全面开战,一边是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沂蒙人民依旧发扬老区精神,支援抗美援朝,无论是物资还是兵员,沂蒙山区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支援前线的同时,八百里沂蒙打造了波澜壮阔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连战斗英雄王保胜都让人抬着上了工地。那是塘村水库合龙前的动员大会,王保胜用他熟悉的战前动员法鼓舞士气。随后,他又沿着蒙山的走向,让人抬着,逐村动员:“只有卫国才能保家!美国人打到鸭绿江了,咱得把他们打回去!”于是,他的身后站起来一群放下镐头的青年……

由于沂蒙山区普遍推行互助组、农业合作社,在这些带有集体性质的小型组织的带动下,沂蒙山区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党中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发展积累的成功经验,开始了全国经济的总体规划。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出台了,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传来了: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打赢了!

“双边作战”的胜利证明,新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一条大路宽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