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

1.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

民间的传闻总是和事实有着较大的出入,有时甚至会黑白混淆、是非颠倒,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然而,沂蒙人总是固执地相信祖宗传下来的那句老话——风不来树不响,虱子不咬不痒痒。所以,民间的传闻也不都是空穴来风,百姓津津乐道的也不都是捕风捉影。

大千世界人各不同,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话题,是被人谈论和关注的,蒙山之阳的罗庄区沈泉庄村的王廷江,就是其中的一个。王廷江,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有血有肉的沂蒙人书写了一个传奇的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沂蒙有关王廷江的传闻、逸事渐渐多起来,最后形成民间茶余饭后的话题。那些有点靠题甚至压根就不靠谱的传闻,那些无中生有的逸事,被众口传得沸沸扬扬,让人难辨真假。但这些传闻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功能,那就是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王廷江的知名度,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

我们不妨在众多的故事中采撷一二,以飨读者。

“要想当干部,先看电视剧”。坊间传闻王廷江热衷看电视剧,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不但自己喜欢得要命,还号召集团高层看,后来发展到集团中层都要看。沈泉庄村的经济业务遍及全国,出口贸易覆盖好多国家和地区。王廷江常坐飞机往返于欧、亚、非三大陆,等飞机、坐飞机占用了他大半时间,于是他就见缝插针在旅途中学习。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抱着一台播放器,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剧。于是坊间传说,在沈泉庄村,“要想当干部,先看电视剧”。

“管理管理,你不管他就不理你”。员工出工不出力、偷奸耍滑一直是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至今都没有办法予以解决。有人说,解决的办法是私有化。于是,出现了承包经营的国有、集体企业的私有化大改制,一时私有化成了解决上述难题、增加企业效益的灵丹妙药。可是,从小就吃生产队的粮食长大的王廷江,坚决不信这个邪。他固执地相信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相信公有制是国家、是社会的基础。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果断地将私有企业集体化。在诸多的质疑声中,他率领的村办企业却越办越大,一度支撑起罗庄区财政的半壁江山。

人多了就要管理。

王廷江制定了一个标准:一台机器周围不能有一丝杂物,必须做到一尘不染。这对一个陶瓷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放下锄头当工人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沈泉庄村的村办企业里大都是农民工,按照素质决定行为的论调,沈泉庄村的企业应该是老娘们的针线筐——乱得很。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所有到过沈泉庄村的村办企业的人,都对干净、整洁的车间环境感到惊讶。

那么沈泉庄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据说,有一次王廷江去日本谈判,签订了几个亿的买卖合同。回来后,他去了车间,看到一台机器周围落下不少残料,就收集了大半袋子,对工人说:“抱起来!”

厂子很大,转一圈得一个多小时,等他转回来时,看见那个工人仍大汗淋漓地抱着袋子站在那里。王廷江看了看说:“干活去吧!”

从此,这位邋遢的农民居然成了车间的标兵。这就是王廷江的理论:“管理管理,你不管他就不理你。”

王廷江打算把村办企业上市,他说沈泉庄村要上市就上主板、上沪市,于是他找到了证券会的领导。那时候,全国排队等待的企业长长的一大串,人家压根就没把一个村办企业放在眼里,尤其是沂蒙山区一群农民鼓捣的企业。

一向倔强的王廷江有点不高兴,可是责任并不全在人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期,大量的文艺作品、宣传媒介一直在描述、刻画沂蒙的落后,叙说沂蒙人在贫穷状态下的奉献精神,让人觉得沂蒙就是“一个挂满勋章的乞丐”。就连名声极大的《沂蒙九章》,透露的依旧是这样的信息。这样的作品多了,世人对沂蒙的印象也就固化起来。于是,贫穷、落后成为沂蒙的代名词。

这样的地方能有可以上市的好企业?然而,凭着王廷江的智慧和过硬的企业质量,沪市有了一个代号600212的上市公司——江泉实业。2001年,股票价格18元。

20世纪90年代,沈泉庄村旧村改造完毕,全村建造别墅589座,村民都住进了小洋楼,一位视察的领导看到一位80多岁的村民坐在别墅门前晒太阳,就问:“您知道谁在做旧村改造这件大事吗?”

老人直言不讳地说:“知道,上有党中央,下有王廷江。”

老人响亮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受到了沂蒙人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王廷江就在这样的氛围里,从一个拉车夫一步步走到华盛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不管职位有多大的变化,他使大伙都富起来的初心丝毫没有改变,带领村民为幸福生活打拼的行动也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