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扶贫六姐妹

4.扶贫六姐妹

有一种传承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家喻户晓的“沂蒙六姐妹”,是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的模范组团,如今已经成为沂蒙精神经典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6名沂蒙年轻女子,在“沂蒙六姐妹”精神的感召下,靠自强不息的拼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后,用女性柔弱的肩膀担起精准扶贫的重任,6人组团帮助、带领更多的人走出贫困,被誉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

2019年1月24日凌晨,淡淡的晨雾还在村庄缭绕,隐隐的鸡鸣在遥相呼应。此时,大多数村民还在睡梦中,但家住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的于学艳,已经驱车赶往平邑县县城了。在那里,她要接上林西臻、刘加芹。与此同时,从沂水出发的曹淑云已经赶往蒙阴县县城了,她带上了牛庆花。家住临沂市区的王洋也驱车来到京沪高速入口。因扶贫结缘的“扶贫六姐妹”聚齐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去探望在济南住院的“沂蒙六姐妹”之一冀贞兰的儿子公丕祥,将1万元慰问金送到他手中。

平邑县武台镇咸家庄的刘加芹,是“扶贫六姐妹”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她的特殊在于命运多舛。

刘加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农村,一场大病就足以使一个富裕的家庭陷入贫困,何况刘加芹家原本就贫困不堪。

怎么办?

弱不禁风的刘加芹有着沂蒙人不服输的性格:当年“沂蒙六姐妹”能以女性孱弱的身体架起一座火线桥,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摆脱贫困?于是,她发誓一定要赚钱过上好日子。

2006年,在扶贫部门的协助下,她从信用社贷款2万元,购买了8台电动缝纫机、1台熨斗、1台锁边机,找来5个农村妇女帮忙,开办了服装厂。厂子建起来了,刘加芹却傻眼了:去哪里找活?

临沂商城肯定有活!刘加芹坐上车就来到这里的劳保批发市场。她拖着一条不太方便的腿,一家一家进门询问。

经销商一听是小型的新服装厂,都不愿意和她合作。她没有气馁,在市场上不停地寻找。这天下午,她疲惫地走进一家店铺,正好对方有几百件大褂的订单。刘加芹接过了这笔业务。她知道,这是她的开始,不能有丝毫马虎。她亲自动手,带领工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第一笔订单。尽管每件大褂她只赚了2角钱,但是商家非常满意,就帮她介绍了一些客户,她的服装厂终于正常运转起来。

2011年,经过老客户介绍,刘加芹承接了一批校服。由于她的厂子加工的服装质量过硬,深得客户的喜爱,她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济宁市、枣庄市等地。由于校服利润相对稳定,刘加芹的服装厂就转为校服制作,收入也就渐渐多起来。现在,年利润可达30多万元。

刘加芹常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委、政府为她落实了低保等惠民政策,让她全家有饭吃、有衣穿;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乡亲们借钱帮助她渡过了难关。如今自己富起来了,就要响应党的号召,尽自己所能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走出贫困。于是,她主动对接扶贫部门,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行动中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加芹通过自己的实践悟出了这个道理。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在引导贫困户就业、创业时,“扶贫六姐妹”在提供就业机会进行“输血”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技能培训,进行“造血”。

扶贫先扶志。刘加芹知道,作为一名残疾人、一名贫困户,最缺乏的是迈出干事创业第一步的勇气,要首先在思想上把他们扶起来,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刘加芹主动找镇扶贫办要了一份贫困人员名单,对其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进行走访,并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给她们鼓勇气、振精神,教育她们:脱贫不能光靠中央,得依靠自己的双手。她给厂子定了条规矩:只要是残疾人、贫困户,来多少要多少,而且每做一件衣服比正常人的加工费提高0.5元,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妇女来厂工作,增加收入。有些贫困人员刚进厂不会干,刘加芹就办培训班,手把手耐心地教;一些贫困人员学习能力差,她就安排一些老技工,一对一地帮,一个一个地带。

细心的刘加芹发现,有些贫困人员残疾程度较重,没法来工厂上班;有些贫困人员家里有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照料。35岁的赵治美就是一例。她自己每天要服用中药,查出骨髓炎后又花了2万元做了截肢手术;丈夫常年患病,一直靠药物维持;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十分困难。截肢后的赵治美觉得低人一等,待在家里不想出门。刘加芹了解了情况后,就送来了一台缝纫机,让她在家里干,还专门派人给赵治美送料、收货,让她足不出户就能拿上工资。人就是这样,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生活也就有了奔头。

2018年,刘加芹借助精准扶贫的利好,申请了央行专项扶贫贷款100万元,扩建了厂房,吸纳新职工30余人,又带动5户贫困户。

刘加芹以“沂蒙六姐妹”为标杆,活出了精彩的人生,也向世人展示了沂蒙女性的时代风采。刘加芹的凯凯服饰有限公司,2014年被平邑县残联评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2015年被临沂市评为“残疾人就业优秀基地”,2017年被平邑县评为“巾帼就业创业扶贫基地”。刘加芹本人也先后获评“临沂市自强模范”,成为2018年度“‘感动平邑’十大网络人物”,并当选为第十八届平邑县人大代表。

接受采访时,这个女强人说,在“扶贫六姐妹”中,她的贡献是比较小的,蒙阴县的“牛姐”对乡亲们的贡献比她大多了。“牛姐”就是牛庆花,是蒙阴县北晏子村人,在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她创办了“孟良崮果园”淘宝网店。不到4年,她的网店累积的顾客“能坐满5个万人体育馆”。她把乡亲们的产品销往全国298个城市,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宝皇后”。

跟同行业的“曹姐”比,刘加芹认为自己的差距更大。“曹姐”就是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淑云。有文化、善经营的曹淑云懂得,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根本途径。

为了帮助那些贫困户,曹淑云在服装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将目光转向了沂水县山沟里的贫困村。租房建厂、购买机器、培训工人、运输产品……一年多时间,她就在偏远的沂水县夏蔚镇、诸葛镇开办了3个扶贫车间,招收了146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上班。

曹淑云说:“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贫困户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大家的事。”战争年代“沂蒙六姐妹”说过:“打鬼子不光是八路军的事,也是咱们大家伙自己的事。”

瞧,这就是沂蒙妇女的胸襟。

沂蒙山区有句谚语:“饥饿时候帮一口,强似温饱时候帮一斗。”帮扶成为沂蒙的文化传统。在这种优质文化的孕育下,扶贫开发34年来,沂蒙山区涌现出无数帮扶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末期,村妇陆萱抓住山区开发的时机,快速育出了山楂苗。致富后的她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整个下牛田村打造成沂蒙山区第一个万元户村。一个妇女给全村带来了人均高达2万元的财富,陆萱从此成为闻名沂蒙山区的致富带头人。当然,一个人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的案例,在八百里沂蒙比比皆是,“扶贫六姐妹”只是千万奋战在扶贫战线上的优秀女性的代表。

就像“沂蒙六姐妹”成为沂蒙精神的经典文化符号一样,在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扶贫六姐妹”成为“中国扶贫精神”的一部分。这种精神为中国创造扶贫攻坚的奇迹,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