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之二:机遇意识

特质之二:机遇意识

鲁南制药集团真正的大翻身,是在推出银黄口服液之后。那时候,郯南制药厂改名为鲁南制药厂,厂长也变成了总经理,员工都亲切地喊赵志全“赵总”。

那年,赵志全决定开辟官方渠道之外的自销渠道。他亲自带队下江南,打上海市场。

可是上海那么大,谁会认可沂蒙山区一个小厂生产的银黄口服液啊!

那年有部电视剧叫《渴望》,因喊出了一代人心中的困惑而受到热捧。赵志全就盯上了电视剧,做电视剧的插播广告。那时候生产厂家给自己的产品做电视广告,是一个创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可是赵志全想到了,而且想到就马上行动,这是他一贯的性格。

按照电视台的规定,在《渴望》电视剧中插播广告需要3万元广告费。那个时候,3万元是一笔巨款,足够全厂发一个月的工资。把全体员工一个月的工资,一下子给了电视台,换取一个还不知道有没有回报的广告,这不仅需要对未知的前景有一个准确的预测,同时还需要一种超人的胆识。

立时,厂里炸了锅。

咱是做药的,电视台跟咱有什么关系?全厂员工议论纷纷。

赵志全很坚定,这是投资,投资要的是回报。我们投出去3万元,就可能回来30万、300万甚至更多,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

电视台又不是卖药的,能帮咱们挣钱?既然是投资,何不投给医药公司这样的主渠道,让他们多给咱推销推销不就成了?

真是应了《渴望》里的一句歌词:“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就在大家不解的时候,赵志全大手一挥:划款!同时,他要求车间大量生产银黄口服液。大家都不知道赵志全这个宝能否押对,所以心都悬着:万一砸了,全厂人一个月的工资就泡汤了。那时候,赵志全在企业里还没有树立绝对的权威,不像后来,大家对他的决策都由衷地佩服。现在想想,多亏赵志全敢作敢为、行动果断,但凡有点顾忌,行动上有点犹豫,机遇就彻底失去了。

时至今日,那些老上海人还能依稀记得这个广告:一个孩子躺在床上咳嗽,妈妈一摸,说:“孩子发烧了,去医院打针吧?”孩子叫起来:“不打针不打针。”父亲突然想起什么,说:“银黄口服液很好,上次我用了一盒就好了,专治孩子感冒、咳嗽。”孩子笑了。广告词:“银黄口服液,用了都说好。”

随着电视剧《渴望》的热播,银黄口服液的广告效应也显现出来,产品在上海迅速走红,成车成车的银黄口服液,从沂蒙发往上海,换回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

赵志全的每一个决策,在当时看来都是“烧钱”的行为,关键是这个行为的结果还无法预测。譬如“96决战”后,企业走出了困境,手里有钱了,就开始在全国各大院校高薪招募医药学博士研究生。赵志全给博士开出的条件是:月薪过万,一所160平方米的房子,一辆车子。这在当时算是很优厚的条件了。很快,鲁南制药集团就组建起一支由博士担纲的科研团队。为保障这样一个团队的工作正常开展,集团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6%~7%做科研经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企业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做强做大,就必须盯紧远方。

付出就有回报,这是铁打的定律。谁占据了科技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无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