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横空出世

4.“沂蒙精神”横空出世

任何一个典型、一种精神的出现,总是迎合着时代的节拍,顺应着时代的诉求,九间棚这个典型的树立以及“沂蒙精神”一词的出现,同样如此。

由于西方多年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持续打压,对共产党不懈的妖魔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两大阵营可谓泾渭分明。

苏联解体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政治地震,由此波及所有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共产党不满情绪的滋生。

在中国,与外部颠覆势力并存的是国内的贪腐现象。

在官场,贪腐现象的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民间,搭乘“三提五统”班车的乱集资、乱摊派有增无减,老百姓的负担加重,民生受到侵害,百姓的不满情绪也在孕育中。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开始积累的“公共信任资本”出现了危机。

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贫困的九间棚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把一个“三不通”的高山贫困村,建成了一个人均收入超过800元的富裕村庄。

在沂蒙,临沂行署把九间棚的事迹大力对外宣传,随即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九间棚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被广泛宣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在党的“公共信任资本”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九间棚村党支部爆发出来的惊人能量再次证实: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

九间棚村党支部在沂蒙山区不是个案,同期出现的还有苍山县大炉乡杨庄村党支部、莒南县龙山镇杨家沟村党支部、沂南县鞋厂党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临沂地委意识到这批典型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这是老区特有的财富,必须大力弘扬。于是,临沂地委宣传部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上,发表了《发挥老区政治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署名文章。文章认为,“沂蒙精神”不是孤立的、偶发性的,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从文化的根源上找注释。战争年代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无数党员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沂蒙山区的党支部、基层党员们的行为并不是创举,而是初心和使命的延续,是战争年代沂蒙人“听党话,跟党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这是首次公开在媒体上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

那个时候,中国亟须这种精神来展现党的执政力,激发民众的情绪。于是,临沂地委就组织九间棚村、杨庄村、杨家沟村等五个基层党支部,组成了“沂蒙精神报告团”。其首场报告在济南引起强烈反响,“沂蒙精神”一词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横空出世了。

刘嘉坤作为报告团的一员,其朴实的演讲让九间棚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加之九间棚的辉煌业绩就摆在高山上,令所有参观者的心灵都为之震动,于是九间棚村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典型迅速被国人所接受。从1990年开始,高山小村九间棚就成为全国媒体上最抢眼的字眼,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到央视,九间棚迅速红透了全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时间,九间棚竟然吸引了6个省320个县派来参观取经团,于是一向寂寞的天宝山一下子热闹起来。令人想不到的是,一晃20年过去了,这种热闹一直没有消退。

时任临沂地委书记的王渭田评价九间棚人: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创业。

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高昌礼夸赞九间棚人:吃苦,吃亏,实干,开拓。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前来视察时,不禁连声称赞九间棚人:真不简单!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在看到有关新闻报道后,很受感动。他在给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的信中写道:他们在那么穷困落后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人均收入达到了800元的水平,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现在我国类似这样的地方还不少,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很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如能有像九间棚村这样公而忘私的村干部带头,党员又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就什么样的困难也能克服,什么奇迹也能创造出来。

邓小平、江泽民、李鹏先后接见了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

“九间棚精神”被新华社概括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十六个字。1990年4月10日,在济南举办的首场九间棚事迹报告会上,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我们完全能从中看出两者内在的联系。毫无疑问,“九间棚精神”成了正能量的标志,它丰富了博大精深的“沂蒙精神”。

山东省委倡议全省人民弘扬“沂蒙精神”,这一倡议得到了全省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加之全国媒体的宣传,以刘嘉坤为主的“沂蒙精神宣讲团”成立,开始在全国巡回做报告。这样的报告会,从乡村一直做到人民大会堂。应该说,“沂蒙精神”一词从出世到名闻全国,这个朴实的宣讲团队贡献很大。

这些基层的党支部书记,不一定能讲出多少大道理,但是他们都知道,共产党就得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一种朴素的感情,来履行基层党支部的职责、完成使命的。

2001年5月,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再次调研沂蒙。他发现,临沂市通过内找、外请、海选等方式为农村党支部选拔了大量书记,很多村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5年,这个地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回到北京后,张全景连夜赶写了调查报告《沂蒙巨变看党建》,概括总结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和规律。以九间棚为例,证实了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团结党员、带领全村人走向富裕。他从宁家沟、九间棚看到了党管农村的重要性,挥笔写下: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国家有了丰厚的积累,政府有足够的财力反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了。但是,无论我们多么有钱,依旧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九间棚精神”,需要更多的九间棚式的基层党组织,因为脱离了这种精神,离开了这样的党组织,乡村振兴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如果基层党支部都能像九间棚那样,那么,党的“公共信任资本”就会越积累越深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