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造福社会
当下,市场的供给侧严重失衡,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供给严重不足。在医药生产领域更是如此,一方面是质次、价廉、低效的产品充斥市场,一方面是患者买不到优质、安全、有效的药物。低、小、散的产业布局,加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在利益的驱动下,药品的价格就成了占领市场的利器,降低成本就成了厂商的首选。一些厂家就开始选用廉价的原料,甚至偷工减料,于是治不了病的药品琳琅满目。患者忍不住要问:“能治病的救命药谁来生产?”
药品是个特殊的商品,医疗消费具有特殊性。事实上也是如此,老百姓购买任何商品都可以讲价,唯独在医院,没法跟医生讨价还价。“救死扶伤”被利益绑架后,花大价钱买来的药品不治病就已不是偶然现象。人民呼唤良心药,呼唤有疗效的药物。
鲁南制药集团有个长期亏损的药品:脉络舒通。十几年来,脉络舒通一直在生产,仅此一项集团付出的代价就是亏损7500万元。
在沂蒙精神出世的地方,企业家具有如此的情怀、企业具有如此的行动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沂蒙精神熏陶下的沂蒙企业家的胸怀。
2015年初,因环保问题,临沂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于是一场“还我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大行动”在沂蒙山区全面展开,数百家企业被关闭、整改,而鲁南制药集团却未受丝毫波及。
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是中国政府大力治理污染、提倡企业创新的一年。因环保门槛的提高,企业破产、倒闭者不在少数。此时,国家提倡惠民政策,国产药品普降15%,这对药企是一个巨大的利空。可是,鲁南制药集团却在2015年再创新高,前10个月上缴利税就达到8亿元。
鲁南制药集团一枝独秀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志全心里装着社会、人民,他始终奉行创办企业的目的是造福社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投资者,发展企业的目的都很明确:利润。于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在各种利益的组合驱动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公然上马,演绎出“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中国式绝唱”。那时候,企业治理污染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样的潮流下,环保部门在持续增长的GDP面前也处处松绑,于是给后来环境的破坏、雾霾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但赵志全不这么干,用他的话说:“企业就是为了造福社会,你的工厂把环境都污染了,工厂就成了罪恶之源,你这个厂长就成了社会的罪人。”
这些年,鲁南制药集团在赵志全的带领下,不断地实现行业跨越。如果说1991年氯唑沙宗项目的奠基,揭开了鲁南制药集团中西药兼产的序幕,那么2002年新时代药厂的上马,就标志着鲁南制药集团步入了生物制药的时代。从此,鲁南制药集团成为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产业基地。每次跨越,赵志全都是环保优先。2002年新时代药厂上马,这是鲁南制药集团的最大跨越:从中西药到生物制药。他对设计公司说:“新时代必须配备一个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我们处理的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里去,使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至于花多少钱,你们不必考虑。”
这种环保优先的自觉,让设计者由衷地佩服。要知道,一个万吨级的污水处理中心需要上亿元的投资啊!2007年,赵志全决定再投9600万元,建设一个占地达100亩的大型污水处理站。2010年,他又投资1.8亿元,建成了万吨级污水处理站,并通过“淮河流域污水治理项目”的环保验收。
费县人的母亲河温凉河从厂区流过,在“宁让企业亏,不让温凉河水浑”的环保理念下,赵志全专门招聘了1名学环保的博士、8名硕士,成立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在重金投入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鲁南制药集团排放的污水全部达到国家A级标准。村民说:“药厂排放的水比温凉河里的水还干净。”正是因为这些达标的水注入河道,温凉河流经厂区的河湾里才有了成群的野鸭、白鹭,水里才有了无数的鱼虾……
在治理雾霾的大势下,多少企业付出了血的代价,却未能生存下去,而鲁南制药集团却因环保先行的超前理念而受益了。
有人说是赵志全的企业家天赋,才让企业渡过了环保的难关。其实,我们始终认为这是沂蒙人赵志全“为社会造福,为员工谋利”的理念所致。
改革开放后,沂蒙山区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在新时代,沂蒙山区又率先走向“一带一路”,成为全国老区发展最快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与临沂“工业兴市”的理念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沂蒙走向振兴的历程中,本土企业家居功至伟,尤其是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赵志全。他不仅以创造财富的纯洁路径为创业者树立了典范,还以处理财富的高尚姿态为企业家树立了标杆。
2014年11月的一个深夜,赵志全终于熬不下去了,27年的连续透支,让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他将耗费毕生心血积累的财富还给社会后,溘然长逝。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把自己葬在厂区的花山上。那座温凉河湾里的小花山,是他用了20年时间绿化的,已经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是鸥鸟的栖身地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一心为社会造福的赵志全累了,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长眠。
就在赵志全为社会造福,为员工谋利,苦心孤诣办企业的时候,2002年11月8日《半岛都市报》刊发一则消息: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际,临沂师范学院11月6日举办了一个特别的捐助仪式。今年45岁的临沂市私营企业主——环保锅炉厂老板李云广,再一次风尘仆仆来到临沂师范学院,捐出了刚刚凑齐的300万元。
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的李云广,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1997年,李云广向临沂师专捐款20万元设立奖学金,用这部分固定基金的利息,奖励、资助优秀困难大学生;1998年,李云广为沂水县王家庄子中学12名面临辍学的特困生捐款1万元;1999年,李云广在临沂三中设立教育基金,并与学校签订协议:每年捐助2万元来资助一些上不起学的优秀学生,这项捐助将一直持续到2009年;2000年,李云广把自己十多年来挣的100万元捐给了临沂师范学院;2001年,李云广又向临沂师范学院捐款100万元。他说,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向社会捐款助学的目标:3年达到500万元,5年要捐款1000万元。
要知道,20年前500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令人震惊的是,李云广的企业只有30余人,在沂蒙山区属于小企业,每年除去缴纳税金、支付工人工资和再生产的原料款外,他所挣的钱几乎都捐给了社会。他说:“知足常乐。我有吃有喝有工厂,可那么多山区的孩子却因为贫穷而辍学,你说我要这么多钱干吗?”
临沂人李云广,几年来将自己干企业挣的钱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2005年在中华慈善总会10周年评比活动中,他光荣当选“爱心中国——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人物”。他是富甲一方的百万富翁,却过着寻常百姓的俭朴生活,他甚至连一身像样的西装都没有;他历尽艰辛创造财富,却倾其所有捐助教育事业;他是一个心中有梦的苦行僧,用自己广博的爱心谱写出一首奉献之歌。
像赵志全和李云广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之所以集中出现在“沂蒙精神”的诞生地,是因为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为这些楷模、这些故事提供了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