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故里脱贫记
地处沂蒙腹地的院东头乡,是著名红嫂祖秀莲和八路战士郭伍士演绎生死绝唱的地方。
1941年11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奉命查探敌情,在桃棵子村南的挡阳柱山下不幸遭遇日军,身中三枪,腹部被刺刀豁出了一条长口子。祖秀莲发现他以后,把他藏在了山洞里。在日军的反复搜查中,祖秀莲硬是用土法子将他从阎王手里夺了回来。
1947年,重伤残疾的郭伍士转业了。他没有回故乡山西,而是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多年来,他挑着一个货郎担子在院东头乡一带反复转悠,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
1958年,郭伍士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院东头乡桃棵子村安顿下来,正式认祖秀莲为娘,并同她住在一起。郭伍士每个月都要拿出一部分钱、食油和面粉给祖秀莲,可是院东头乡毕竟山地贫瘠,他让祖秀莲吃上精米细面的愿望,直到1977年她去世他也没有完全兑现。
这是郭伍士的遗憾,只是他不曾想到,一场伟大的扶贫行动彻底了却了他的心愿。
在沂蒙山区,像桃棵子村这种环境恶劣的村落不在少数,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粮援项目专家的话说:“这是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然而,如今这里却拥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5处、开放式景区多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项目遍地开花,年接待游客达几百万人次,不仅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等省级旅游强乡镇的称号,也成为拥有山东省著名商标最多的乡镇。10多年间,沂水县院东头镇完成了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的飞跃。遗憾的是,这个历史性飞跃,我们的英雄郭伍士、红嫂祖秀莲没有看到。当我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英雄和红嫂的时候,不要忘了这样一个扶贫典型——“沂蒙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学满。
鲁中的院东头与滨海的日照都属于“南茶北引”的重点试验区,它为数十年后对这片英雄山地的精准扶贫埋下了伏笔。
说起扶贫,人们一般会想到国家政策、政府资金,但是技术员张学满却发明了“激活资源扶贫法”。那是2004年,作为沂水县政府选派的首批科技扶贫特派员,张学满带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了红嫂故里院东头乡。院东头镇的高山茶园在经历了引种期、培育期后,到20世纪80年代分包到户,进入了调整期。但是,分到茶园的农户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和销售渠道,致使很多茶园被迫撂荒了。张学满第一次进山发现大片茶树疯长的茶园时眼前一亮:茶树,不就是老百姓的摇钱树吗?
磨破了几双鞋后,张学满终于掌握了这些茶园的具体情况:这里是山东省唯一的天然明前茶产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他坚信,只要把茶树资源激活,红嫂故里就会彻底告别贫困。于是,他提出了打造“山东高山绿茶”高端品牌,采取龙头+茶农的经济体模式,为生产企业设计注册了“蒙山龙雾”商标,开启了激活资源的产业扶贫之路。
野生的茶树加上先进的工艺,“蒙山龙雾”作为新兴茶叶品牌,迅速成长为山东省知名品牌,获得了“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等荣誉,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茶厂也快速成长为山东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蒙山龙雾”成为日照绿茶之后的又一个鲁茶品牌,让数千户茶农直接脱贫。
院东头镇四面环山,周围重峦叠嶂,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仅有一处开口与外部相连,原始自然风光保存较好,整个山区就是一个大景区。所以,在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同时,张学满又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大景区开发模式”:景区不收门票,而是发动区域内的广大农民参与经营。这种模式吸引了多方投资,众多旅游项目纷纷在此落户。为改善景区环境,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新修了100公里的观光旅游路,治理生态河流20多公里,将区域内的水塘、树林都变成了景点。景区内的老百姓也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办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300多家。由此,院东头镇荣获“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等国家、省级称号50多个。就这样,红嫂故里走出了一条依靠本地资源永久脱贫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