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传奇

2.一个农民的传奇

一个人倾其一生之力干成一件大事,就算得上个人物了。

一个拉着一辆地排车走出山村的沂蒙苦力,硬是干成了两件大事:一是白手起家,把一个村办企业核准为国家级集团,并当选全国500强企业;二是大闹机场,让航空公司改了霸王条款。

其实,坊间对王廷江的传说跟事实是有差距的,比如他在发票上签的“同意报锁”。事实上,王廷江读到了初中,在农村算是文化人了,辨别“锁”和“销”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人们为增加传奇色彩,有意把王廷江描述成小学水平甚至文盲,似乎只有这样,“同意报锁”的故事才和他匹配。

在沂蒙山区广大的农村上千万人中,王廷江绝对属于绝顶聪明、最先觉醒的那批人,是吃得下苦、耐得住劳的那批人。确切地讲,王廷江比那批同期崛起的人更有智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大量农民被彻底解放出来了。那时候王家兄弟多,土地不够种,闲着没事干的王廷江开始琢磨事了。改革开放初期,多年的思想禁锢还没有彻底清除,小买卖仍旧被视为“投机倒把”,已经很少有人干了,即使干也是偷偷摸摸的。这时候,善于琢磨的王廷江发现了一个商机。丰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收获了大量的麦子,饿怕了的农民自然大量囤积。在农村,储存麦子最好的器具就是陶瓷大缸,那东西肚大腰圆,即保干又能装货,是农家最理想的储粮器具。丰收的农村需求量大得很,而鲁南地区又不生产陶瓷大缸,产缸的地方是鲁中的淄博地区。

怎么办?

说干就干是王廷江的性格,这种鲜明的个性成就了他的梦想。

他找来木匠,打了一辆地排车,带上一包煎饼、一罐咸菜、一捆大葱就上路了。从鲁南的沈泉庄村到鲁中的陶瓷生产基地博山县,沿途要经过沂南、沂水、沂源三个县,行程400多里。身强力壮的王廷江在博山装上一车陶瓷缸,自己拉着地排车,爬山过河,艰难地行走在蒙山沂水间。

拉地排车不仅需要力气,也需要耐力,民间称拉车人为“两腿驴”,这个活的劳累程度可见一斑。为早日摆脱贫穷,王廷江舍得这身力气。为尽快赶路,他常常是昼夜行走,累了就停在路边,在车下铺一件蓑衣,睡上一觉。一觉醒来,不管天明还是天黑,他拉着沉重的车子就开始赶路了。

沂蒙山区的路受地势的影响,几乎没有多少笔直、平坦的大道,即使公路也是顺山势而崎岖,随河道而蜿蜒。王廷江流下的汗水有多少?只有这些不平坦的山路记得。

唯一令王廷江感到安慰的是,那时候沂蒙山区没有任何污染,只要在沙滩上挖个坑,冒出来的水就纯净甘甜。他饿了就用煎饼卷一点咸菜、一棵大葱,就是一顿饭。他不需要住店,不需要下饭馆,成本低得很。这样的行程全凭双脚完成,沿途可谓一步一滴汗,挣的全是血汗钱。

第一车陶瓷大缸拉回来,还没等卸完车,就被村民抢购一空了。

赚到钱的王廷江买了一头毛驴做动力。前头是一头驴,中间是一个人,后面是一辆地排车,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沂蒙山区常见的运输图。有了毛驴做帮手,王廷江就把地排车加宽加长,所载的陶瓷大缸比原来多出五成,赚的钱也多起来。

王廷江没有小富即安。他拿出自己赚的血汗钱,购买了一台拖拉机,这在沈泉庄村无疑是个巨大的新闻。有了这个运输工具,一周一趟的运输瞬间变成了三天两趟,速度的提升开拓了利润的空间。

农民王廷江一时财源滚滚而来。

王廷江是典型的沂蒙汉子,既精于算计又舍得拼力气,这样的性格使他成为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富人,不到一年工夫,穷汉子成为全村的首富。

看到贩运陶瓷大缸能赚大钱,村民纷纷效仿。利润被分割了,赚钱的空间被压缩了。

聪明的王廷江立即转行,改运陶瓷瓦。

为激励消费,给陶瓷瓦打开销路,王廷江扒掉住了几十年的草房,建起了瓦房。当一座青砖红瓦大房鹤立鸡群地站在村头上时,立即引起村民的围观。于是,有了钱的村民纷纷建造砖瓦房。王廷江的红瓦、瓷瓦就有了销路……

在寻找挖掘王廷江的事迹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廷江从博山拉着一拖拉机红瓦,飞快地跑着,也许是因为长途的困乏,也许是因为终日不停地劳累,在沂源县和博山县交界处,拖拉机一头扎进了村头的藕池里。巨大的声响、冲天的水柱引起了村民的注意。

王廷江的腿被压住了,无法动弹,水眼看着就淹没了他的脖颈,死神的狞笑声渐渐响起来,越来越清晰了。当水淹没到他的下巴时,他绝望了。但在危急关头,村民听见他呼救的喊声,十几个汉子跳下了藕池……

王廷江得救了。

沂蒙汉子王廷江并没有磕头致谢,他简单地问了一句话:“咱们全村有多少户人家?”

记住这个数字的王廷江,开车走了。

腊月二十三,小年。王廷江拉着一车新大米来了。他对村民说:“每家一袋,都尝尝,这就是临沂有名的唐崖大米,康熙年间的贡米,是给北京城的皇帝吃的。拿吧,分文不取,一家一袋!”

村民认出他来了,问:“你不就是掉进藕池里的那个沂蒙汉子吗?”

王廷江说:“是我,是我。今后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我都来看望你们,给全村人拜个早年。”

就这样,王廷江把这个诺言践行了很多年。

其实,这个故事,王廷江从来没有提及过,新闻界也无人知晓。作为沂蒙汉子,他固执地认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

随着农村建房数量的几何式增长,红瓦、瓷瓦成为乡村最大的需求。还是那句话:利益诱发竞争。随着大量的砖瓦运输户的出现,行业利润被摊薄,此时的王廷江又开始大转身。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将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全部拿出来,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窑厂,生产起瓷器来。

这些年,他一直是博山陶瓷厂的销售大客户,所以有充足的时间了解瓷窑的构造以及生产工艺流程,这就为他后来建厂储备了知识。

由此可见,王廷江绝对是一个极有心计的汉子。他能从偏远的小村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从底层跃上潮头,并迅速崛起,拥有了巨额财富,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要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目的是让最先吃螃蟹的人趟出一条路,先富带后富,最终是大家都致富。其实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置入复杂的现实后,并不一定能完成初设的目标。纵观改革开放以后那些富起来的人,多数将改革赋予的红利占为己有,独享改革的财富。当然,也有许多人遵循了上述法则,成为共同富裕的领头人。

譬如王廷江。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951年出生的王廷江,跟着新中国一起长大,尤其是在沂蒙精神的熏陶下,他无意中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舍己为人的色彩,骨子里有一种家国情怀。类似王廷江的还有后来同样闻名全国的沂蒙汉子刘嘉坤、赵志全、王传喜、梁召利、毛衍传……

率先致富的个体户王廷江决定把全部财富捐给集体,重走集体化道路,是源于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道路留给他的深厚的文化积淀。社会主义好,在他的灵魂深处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社会主义新中国,让饥饿不再困扰他的童年,学堂不再把少年的他们拒之门外。这个制度让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项顶,人们不再为寒冷而忧郁。平等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更多的快乐,让他们从小就有平均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感谢这个没有歧视的制度。

拥有600万元财富的王廷江,看到村民还没有脱贫,光棍在大街上晃悠……一个人富了算什么?再说,党中央不也提倡先富带后富吗?自己富了,就有义务、有能力、有资格带领全村人致富。

王廷江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沈泉庄村已经欠外债13万元,村集体账户上的流动资金仅剩下426元,全村1600口人,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里还有13个找不到媳妇的光棍汉。村庄算得上一个彻头彻尾的穷村、一个欠巨额外债的负债村了。而王廷江个人的财富,已经到了让所有村民羡慕不已甚至眼馋心妒的程度。无奈的村民,只能一声长叹。

这声长长的叹息萦绕在1989年9月29日的沈泉庄村。

这天,秋高气爽,艳阳高悬。这天似乎没有任何先兆,可是,一个改写沈泉庄村历史的日子,就这样突然来临了。沂蒙山区最富有的个体户王廷江,带着600万血汗钱回归村集体,开始了共同致富的行动。他的行动让毫无思想准备的村民一齐睁大了眼睛,此举轰动了沂蒙,继而轰动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