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年好困惑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沂蒙精神里,有一个“与时俱进”,其实这是九间棚精神最初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树立了无数典型,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是好多典型只是昙花一现,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尽管他们也曾风光一时,但在新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的时候,在乡村振兴的征程里,他们没有及时调整风帆顺应时代的风潮,没有跟上中央改革的步伐,结果被时代抛弃了。在沂蒙山区,丰富和提升了沂蒙精神的很多典型就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他们不断丰富着沂蒙精神的内涵,将最初的精神投入时代的熔炉,孕育出更大的裂变。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九间棚,就是一个精彩的个案。
四月的梨花盛开了,漫山遍野。在弥漫的花香里,无处不在的金银花也开始孕育花蕾了。昔日落寞的九间棚山上已经游人如织,站在老梨树下的刘嘉坤目视着龙顶山,长舒了一口气,多少年来的汗水没有白淌。中国改革的步伐执着而坚定,但九间棚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村里开党员会,刘嘉坤对全体党员说:“咱们如果不与时俱进的话,不用几年九间棚就会落伍。跟不上形势的典型永远是明日黄花。”他当场对党员们重新分工,后带上村主任外出取经去了。
他们去了华西村。刘嘉坤没有暴露自己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的真实身份,而是以客户的名义考察产品,进工厂,下车间,探求这个江南乡村异军突起的制胜秘诀。
眼界开阔的刘嘉坤意识到,单靠在山上实干,断难搞出什么新名堂来,走下山进城办厂,九间棚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与时俱进才是对九间棚精神最好的实践和弘扬。
1991年7月底,刘嘉坤带领九间棚人挺进县城,拉开了建厂的序幕。
他们宵衣旰食、风餐露宿,仅仅一个多月,花岗石厂主体工程就被九间棚人攻克。在以后的两年里,九间棚人开足马力,在县城相继建起了机械配件厂、塑料厂和金银花茶厂等企业,并适时成立了九间棚实业开发总公司。
后来,中央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按照当时的规定,九间棚村创办的这些企业可以全部卖给个人,任何村民都可以出资购买企业。那时候,如果刘嘉坤买断一个机械厂或石材厂,就凭他的能力和关系,早就成沂蒙首富了。可是刘嘉坤没有动过心思,尽管企业都是他创办的。他的亲弟弟是厂子的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熟悉,经营有一套。
弟弟对刘嘉坤说:“哥,既然厂子对村民拍卖,我买一个。”
刘嘉坤撂下一句话:“九间棚村谁都可以买,独独你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你哥是村支书。”
哥哥的理由过于牵强,弟弟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
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真的很骨感。集体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就是例子,虽然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次全国性的企业大改制,让九间棚人苦心孤诣创办的集体经济,一夜之间全部私有化。九间棚人举全村之力打造的三家企业,都有了上亿元的产值,改制后,造就的仅仅是三个富翁,全村人并没有得到任何利益。这个结果让刘嘉坤困惑了许久许久。
事后若干年,我同刘嘉坤谈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那场改制,他说,他当初是一心想壮大集体经济,让全村人同享改革的红利,九间棚的企业由于他拖着迟迟没改制,为此,他险些被当成落后典型遭到批判。在政策的高压下,他只能含泪出售了村里含辛茹苦创办的三家企业。
事后的结果跟刘嘉坤预想的一样,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领后人致富。在九间棚,私有化削弱了集体经济,加大了贫富巨差。这是村支书刘嘉坤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此后,他决心重建集体企业,因为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广大民众谋福祉的,而不是让少数人占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