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盛开沂蒙花

7.边疆盛开沂蒙花

2021年2月,九间棚金银花合作社,在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设立的分公司,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毫无疑问,这是九间棚在异地开放的一朵美丽的花。这个故事说起来话长——

金银花市场的开拓跟别的商品完全不同。异地推广必先试种,尤其是偏远的新疆。遭遇干旱的气候、严酷的环境,沂蒙山区的九间棚金银花能否成活还是一个未知数。

国家扶贫战略实施后,当地政府也认识到金银花种植是扶贫的好项目,既可以防风固沙,又能创造效益,让农民实现增收,实现永久性脱贫。但是面对新疆的地理环境,他们一个个都心中无底。

刘嘉坤来了,对顾虑重重的岳普湖县领导们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九间棚人帮助试种,成活了,咱们两家一起推广;失败了,所有费用都算我们的。”

刘嘉坤表现出了沂蒙人敢于担当的性格。

刘嘉坤带着几个小伙子,在岳普湖县的荒漠上搭起帐篷,开始了金银花的异地栽培试验。风吹着细沙从远方呼啸而来,小小的帐篷在风中颤抖,九间棚人在风中辛勤劳作,当地人看在眼里,大为感动。他们没有想到名扬天下、已经富起来的九间棚人,居然依旧保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吃苦耐劳永远是九间棚人的传统,荒漠的劳作对吃惯了苦受惯了累的九间棚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当年他们就是凭借这股子劲头,在绝壁上凿路,在沟壑间架桥,用这种精神打造家园的。

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那些适应了沂蒙山区气候土壤的金银花苗子移植到新疆,自然要过适应环境这个坎的。九间棚人在这里栽培的苗子,越冬活下来的不超过三成。刘嘉坤鼓励技术人员说:“别说三成,就是一成,我们也成功了,这说明我们九间棚的金银花在新疆是能种植的。”

历经千辛万苦,九间棚的金银花“北花一号”终于经住了风沙的蹂躏,经住了严寒的肃杀,顽强地扎下根系,抽出了绿叶,长出了银白色的花骨朵。

成功啦!

在山东省泰安市援疆指挥部的协调下,九间棚与岳普湖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三年协议,计划在当地种植金银花10万亩,当年先行试种5200亩。

于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佳话诞生了。

一向吃苦耐劳的九间棚人毫不含糊,立即向新疆进发。

为赶进度,九间棚村派出9名技术人员,分赴岳普湖9个乡镇,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群众白天忙,他们就晚上去;语言不通,他们就请当地干部当译员,风雨无阻。那段时间,九间棚人晚上10点之前从没吃过晚饭。一次,他们到巴依阿瓦提乡,由于交通不便,运送20万棵苗子的大货车被卡在了路上,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用三轮车运送。三轮车一次只能拉1600棵苗子,他们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饭都没吃上。

谈及这段辛苦的日子,小伙子们说,跟老书记那代人比起来,我们吃的苦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精神永远是需要传承的,继承精神比继承财富更有前景。

凭着这股子韧劲,岳普湖县的金银花种植如期开启。

九间棚人摸索出一套高产的金银花种植技术,行距1.5米,株距0.7米,一亩地种植635棵,是最佳种植数量。为保证金银花的质量,九间棚人专门挑选金银花的优良品种“北花一号”援助新疆,供当地种植。

技术员手把手教群众栽培技术,确保种苗的成活率。

更为重要的是,金银花收益高,3月种的两年生花苗,当春就有收益,效益每年翻一番,到第五年达到高峰,届时亩产500公斤的鲜花蕾,收益可达10000元。

力提普·萨吾提是岳普湖县色也克乡阿克提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15亩耕地,由于缺乏技术,只能种植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维持生活。精准扶贫展开后,九间棚人主动上门提供技术,他毅然拿出8亩地来种植金银花:“我要好好干活,多向技术人员学习管理,多挣钱,争取早日脱贫。”

边疆盛开沂蒙花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新疆,也传到了北京。显然,这个来自沂蒙山区的项目对边疆地区而言,是件大好事。国务院扶贫办立即派员来九间棚调研,随后在刘嘉坤的陪同下来到新疆,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鲜花盛开的美景。“北花一号”那独有的银白色大花骨朵,在边疆的微风里摇曳,浓浓的花香覆盖着无际的荒漠。

九间棚金银花在贫困地区的推广,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为此,新疆把九间棚金银花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优秀案例,申报到国务院扶贫办。沂蒙人自己脱贫致富后,不忘初心,输出金银花带动边疆致富的消息,让国人再次认识了九间棚,再次认识了刘嘉坤。

九间棚借助品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对金银花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先后在北京、重庆、广东、云南创办了分公司,在新疆、湖南、湖北等地设立了金银花合作推广示范基地。

为消化收购的花蕾,保证新疆花农的收入,九间棚还将在岳普湖县建立加工厂,在种苗种植、技术管理、产品回收、产品加工全产业链上做文章,把金银花变成助民增收的“幸福花”。

目前,九间棚已经形成了配套完善的金银花“育种研究—育苗推广—种植基地—售后服务—烘烤制干—干花回收—购销流通—提取加工—产品研发—制药生产”产业链,成为中国金银花行业的龙头。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沂蒙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做到了。

刘嘉坤1984年出任九间棚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37年。三十多年来,他以不变的初心实践着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使命,用他的话说,就是兑现1984年上任时的诺言:带领全村人过上幸福生活。在他的带领下,九间棚人以苦干加巧干的办法,终于把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九间棚,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200强。九间棚村也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全国文明村镇”。在天宝山区10万亩梨花组成的全国最大的天然花园里,有“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称谓的九间棚村是最亮丽的景点。

刘嘉坤的付出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好评,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年67岁的刘嘉坤先后被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嘉坤,一个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用37年的不懈努力,在基层重塑了党组织的形象,强化了党的“公共信任资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也有十几届了,而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只换过一任。1984年,刘嘉坤从老书记手里接过绘制九间棚蓝图的大任,一丝一毫也没改变过初心,一张蓝图绘制到底。这也许是九间棚村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作为典型,九间棚已走过37年的光辉历程,当年的小伙子刘嘉坤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不论时空怎么变化,龙顶山上九间棚党性教育基地前的那面党旗,始终鲜红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