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治,党要管事

3.农村自治,党要管事

提起沂蒙,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个以八百里沂蒙做土壤,沂蒙人民做主体,党和军队为种子,共同孕育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里最经典的红色符号。沂蒙精神,全国妇孺皆知。然而,“沂蒙精神”一词的形成,是以小小的九间棚村为起点,这一点全国人民知道的并不多。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这是一段真实的往事。

淡淡的曙光虽然还挂在遥远的天际,但是蜷缩在山下的逃荒者的影子已经渐渐地显现出来。一个可怜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小叔子的帮助下,从滴水崖逃荒到此。

多次到山上挖药材的小叔子说:“快了,爬上这个山头就到了,山腰上有一处能避风遮雨的向阳大石棚,石棚东侧流淌着一泓清澈的山泉,山顶平坦可以种地,咱就在那里安家吧。”

他们沿着崎岖的石阶,前后拉扯,相互搀扶,艰难地攀上陡峭的石壁,翻过荒无人烟的山口,山腰处果然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天然石棚。

自此,石棚当了住房,石板当了卧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石棚旧址处的简介上说:“……后来,随着子女增多,加之另外的逃荒者也来到这里,就把硕大的石棚用石片隔开,逐渐形成了九间,九间棚村由此得名。”

迄今,九间棚人已经在这座山上繁衍生息了260个春秋……

天宝山区属于青石山,青石山漏水。也许出于对水的极度向往,九间棚人给山起了个名字:龙顶山。自从老祖宗选择石棚栖身,九间棚人就与龙顶山相依为命了。

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老祖宗开辟的一条细若游丝的羊肠小道,飘飘悠悠地沿崖壁垂下。飘带似的小路,成为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开始进入农家。九间棚人也喜欢时髦的交通工具,但谁家买了自行车,也只好放在山下的亲戚家,因为要把自行车弄上山,就得车骑人了。

这里只有一眼小泉,人口多了,水就不够喝了,尤其是干旱季节,山下的亲戚来了,最好的礼物是挑一担水。山下的人叫龙顶山“干顶子山”“黑顶子山”“光棍子山”。

山上的猪养大了,村民就把猪绑在门板上,再请四个壮小伙子用门板抬着下山去卖。每每如此,山下人见了就要嘲弄:“病号吗?”

真的就让山下人说着了。那年春天,刘嘉坤的父亲患了胃穿孔,等用门板抬到山下的医院时,抢救的最佳时间早已过了,崎岖的山路断送了老人的性命。

从此,刘嘉坤心里暗暗记下了这块门板的沉重与耻辱。

龙顶山上有耕地112亩,分为大小3100块,就像和尚的百衲衣披在23条山梁上。地里的土是薄石头板子风化后的沙石层,只有耐干旱、耐瘠薄的农作物才能生长,但土生土长的金银花是个例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全村人均口粮200斤,人均收入40元。村民一年有半年吃不饱,全村20个已到婚龄的男青年有13个娶不上媳妇,这个比例在天宝山区是最高的,在八百里沂蒙也是首屈一指的。

穷归穷,可是九间棚人的革命精神旺盛。早在1939年八路军115师在距此不足十里的桃峪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时,九间棚人就开始跟着共产党走了,而且走得执着而坚定,为此,八路军才把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放心地安在了九间棚。北海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就这样,九间棚人积极参军、全力支前,直到人民公社时期,九间棚依旧是老典型。

人穷,精神头却十足。这也许就是九间棚精神气质的源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情况出现了暂时的好转。“要吃饭,靠单干。”生产力的大解放,土地到家的喜悦,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是对九间棚这样的山村来说,人均不足一亩人种天收的山地,无论怎么单干都无法获得更大的收获,资源的匮乏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况且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其不足也渐渐显现出来。加之地处600多米的高山上,无路、无电、缺水的生存环境,使九间棚人的生活尤为艰难,村民的怨恨情绪开始滋生,尤其是那些光棍汉子:“老祖宗瞎了眼,选择了这破地方。”

1984年,年轻的刘嘉坤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新的党支部班子成立了。

刘嘉坤说:“埋怨老祖宗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人家厉家寨、大寨的人,老祖宗选择的也是穷山沟,可是人家硬是把那样的地方整成丰产田,咱们也得跟人家学学!”

于是,他带着几个党员在呼啸的山风里踏着积雪走下山,宁家沟村的山梁上热火朝天的现场感动了他们。

宁家沟村支书孙士元告诉年轻的刘嘉坤:“咱们穷山村没有捷径,靠山就得吃山,山才是希望、是未来。老祖宗的那句话永远是对的:‘能长树的地方就能结出果子来!’除了苦干,咱没有第二个选择。”

经就这样取回来了。

当年,八路军115师在天宝山剿灭廉德三的时候,刘嘉坤的父亲就积极拥军支前,是天宝山区有名的红哥。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合作社的社长,为村里的事没少操心。刘嘉坤打小就知道共产党员应该是啥样的人。

在村民大会上,刘嘉坤立下了军令状:“九间棚的五年计划完不成,村干部的补贴我一分不要,任凭村民处置,我不喊一声冤。一句话: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我,只要全村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有人说,老祖宗眼瞎了,给咱们选了这样的破地方。要我说,咱还得感谢老祖宗,给咱留下的荒山人均面积比宁家沟村还多呢!人家都把荒山看成希望,咱为什么就看成累赘?龙顶山这么大,栽种金银花、果树,那就是咱们的聚宝盆啊!现在制约咱们村发展的就是电、路、水,这三项是等不来的,咱们不干,上对不起老祖宗,下对不起子孙。架电、修路、引水治山这三大工程,咱们五年完成。”

说完,刘嘉坤当场拿出准备修房的300元钱撂到桌上。随后,老支书刘德敬拿出500元,老会计刘加训拿出1000元。党员们倾其所有,300元、200元……

一个群体就是这样,只要有人带头,事情就好办了。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父老乡亲们再也坐不住了。许多人连夜下山,卖猪、卖羊、卖鸡。有的找亲戚、告朋友,有的拿出了闺女的嫁妆钱。60多岁的赵永兰大娘,把买棺材的钱和仅有的两只老母鸡,连同十几个鸡蛋一起硬塞进村干部的手里。3天,仅仅3天,贫穷的九间棚人几乎是靠变卖家当,集起了1.26万元!

如今,九间棚村作为四星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客们大都被纪念馆里的那张照片所感动:刘加训和老伴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站在自己的房门前,那两间破烂不堪的房子透风漏气,陈旧的房门无时不在诉说着贫穷。然而,老两口却把1000元捐给了村里。1000元在那个时候绝对是一笔巨款,在九间棚村,足够盖三间像样的房子。可是为了改变全村的贫穷现状,他们丝毫没有犹豫,全部捐出了。

此时,我们想起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115师的张仁初对费北县大队副大队长王保胜说的那句话:“只有不合格的指挥员,没有不合格的士兵。”几十年后,这张照片似乎在说:“只有不合格的村干部,没有不合格的村民。”

架电。山下人不相信九间棚人能把电架上山。上千斤重的水泥电线杆,就凭着九间棚那几个劳力,能运上海拔640米的龙顶山?

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跟进,群众相随。九间棚人豁出去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16个人就抬起一根电线杆。他们凭着蒙山般健壮的脊梁,硬是把一根根电线杆抬上了山崖。肩磨破了,用手抹一把;人累瘫了,往青石板上一躺。短短20多天,一条闪光的高压线从山下拉到山顶。通电那天,当九间棚村头第一盏电灯闪烁出醉人的光亮时,人们围坐在电灯下,说啊,笑啊,整整乐了一夜,因为黑暗了200多年的九间棚一片光明!

修路。从县城里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实地测量得出了数据:盘山公路全长3500米,需搬动土石2万方,全村不到40个劳力,别的不干,光修路也得5年。

村支书刘嘉坤撂下一句话:“半年!”

“半年?!”

“是的,就半年,我非拿下它来不可!”

3500米路以记义务工的形式,一次承包到户。

为取信于民,刘嘉坤制定了一个特殊政策:村民觉得自己的承包段难干,可以和村里任何一个党员换,任何一个党员都可以跟村支书家调换!任何党员不得拒绝村民的选择。

这一招十分管用。就像宁家沟的孙士元那样,把点炮这个最危险的活交给自己的儿子干,全村人谁还说闲话?

刘嘉坤承包了悬崖处最艰苦的路段。他在工地上搭了个简陋的小棚,吃住都在那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全村上至70多岁的老汉,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加上外村来增援的亲戚,呼呼啦啦,一下子铺满了山坡。没有吊车,没有风钻,只有最原始的工具和一双双有力的大手。

数九寒天,冰雪封地,可钢钎“热”得迸火星,乡亲累得满身汗。转眼到了年关,刘嘉坤和村干部商量,让大伙歇歇身子,吃了过年饺子再干。大伙却说,就让这过年饺子在工地上吃吧,留个纪念。刘嘉坤见大伙情绪高涨,干劲正酣,高兴地说:“咱们大年三十打200个炮眼,到时一起炸响,同山下的鞭炮比试比试!”

“轰——轰——轰——”

硝烟四起,炸声如雷,九间棚人个个脸上露出了节日的欢笑。

冲天的干劲兑现了当初的誓言。

只用了5个月,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个弯的盘山公路通车了。整个工程用去炸药1万公斤,压断扁担200多条,磨秃钢钎1000多根。1985年5月25日通车这天,村里买了18盘百头响的鞭炮,从山下一直放到山顶。披红挂绿的大卡车在盘山公路上撒着欢地跑,爆碎的纸屑连同抖落的山花一起,如千万只彩蝶在路旁飞舞……

引水。春天,旱魔肆虐。新修的三个蓄水池全干了个底朝天。10万株雪花梨树,眼瞅着要旱死,就连老祖宗赖以生存的那眼当家小泉也几欲干涸。整个龙顶山像个干柴堆,一点就会烧起来。于是,石棚前的山泉旁排起了等水的长队。

旱情在持续,为了保证全村人都能喝上水,党支部派民兵看护山泉,按人口用木瓢分到家家户户,并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到泉边取水,违者从重处罚。

但抢水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俗话说:“山多高水就多高。”刘嘉坤不相信九间棚方圆十多公里的地盘上没有水。他想起村里老人讲的那个神话:卧龙山的绝壁上有一个深洞,洞里有个卧龙泉,那里是龙王的西宫,脉连东海……

刘嘉坤要验证这个传说。他备上草把、煤油,只身一人攀葛扯藤摸到山洞里,举火观望,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冷森森的泉水直入山洞。

把水引上山!

卧龙泉处在高达30米、如刀削斧劈般的悬崖中段,上不靠天下不着地。在悬崖上打炮眼,那场面胆小的人看都不敢看。刘嘉坤让人把绳索系到他腰上,第一个悬到半山腰。党员跟着下去了,团员跟着下去了,青壮年群众也跟着下去了。悬崖上响起了“敢死队”清脆的锤声……

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危险,也忘记了农时。当时正值采收金银花的季节,那是九间棚人的经济来源,可为了让全村人喝上甘甜的泉水,党员干部家的金银花大都干在了花棵上……

高山顶上,一座碧波荡漾的人工天池,宣告了九间棚缺水历史的终结,全村第一届游泳大赛就在这里举办。如今,那座巨大的深水池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粼粼的水波总是在山风中,向天南海北的游客讲述着九间棚人战天斗地的传奇。

九间棚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要自治,党支部要管事。

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多次考察沂蒙后,也感慨地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农村就是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