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保卫战

4.碧水蓝天保卫战

2015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2月5日下午,受环保部委托,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对山东省临沂市市长进行约谈。这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华东地区的首场环保约谈。

约谈缘由是: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中国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后,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暗访了山东省临沂市,发现这个地方有不少企业在偷排、漏排,低产能、高消耗的企业比重大,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015年1月1日《环境保护法》实施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环境保护,在中国无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不但守土有责,而且要承担第一责任,即便是调离、退休也要追责。重压之下的污染大户,要承受起转型的阵痛。

白云蓝天,绿水青山,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这是国家大计,也是中国共产党担当的拯救地球、保卫人类共同家园的世界大计。

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现在,更着眼未来。或许,这就是一个政党百年来一直前进、一直执政的一个原因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下的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保卫战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临沂市作为被约谈的地区,率先打响了断臂求生的第一枪。

沂蒙老区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罗庄区的沈泉庄村可谓身先士卒!

王廷江面临着新的考验。

从历史上来看,革命老区临沂市的工业基础差,起步晚,一向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渐渐形成了以瓷砖、焦炭、水泥等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作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没有优势,各县区政府为发展经济,招商时纷纷铺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说一些手续、程序是可以减免的,其中免环评就成为吸引外资进驻的绿色通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环境意识渐渐提高,昔日的绿色通道在今天来看,却成为一个巨大的、不可跨越的门槛。

发展就要淘汰落后,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铁打的定律。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十分郑重地提醒全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创立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演变必然要经历一个阶段:在经济起飞时,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快速发展,而承载经济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历史的事实也在佐证这个理论。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出现了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迅猛,但随后洛杉矶等多个城市相继陷入空气污染的困扰;1930年冬天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烟雾事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成为20世纪最早记录的大气污染惨案;二战后,日本工业飞速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但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

“先发展,后治理”成为世界公认的模式,我国也没有跳出这个魔咒。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有着知错就改的传统、有错必纠的胸怀,哪怕是主观上犯的错误。在沂蒙,为求发展,对环保的忽视也是事实。尽管放低门槛引来了大量投资,GDP有了,利润有了,但蓝天不见了,星星不见了;钱多了,绿水变浑了,空气变浊了;肉蛋充足了,“三高”增多了……

有钱难买健康身,繁荣难换环境美。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应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要懂得放弃,要知道选择,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从毛泽东时代的“绿化祖国”,到邓小平时期的“植树节”,到习近平的“两山论”,中国共产党一向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是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的任务不同罢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日臻丰富完善,形成了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于是,新旧动能转换开始隆重登场。其实,对中华民族、对发展的中国而言,这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是凤凰涅槃,是老鹰拔翎撕爪式的再生。显然,痛苦是难免的。

大家都知道,这场蓝天保卫战,是断臂求生的一场决战。临沂市市长在被约谈后表示:“接受约谈,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同时我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我接受了这一次约谈之后,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

于是,沂蒙老区立即行动起来。

王廷江领导的企业集团属于村集体,每年都要拿出相当的利润作为村里的公共积累,这是沈泉庄村持续发展的基石。按照王廷江的设想,全村再大干五年,还清贷款,给沈泉庄村留一个干干净净的企业集团。就在这时,全市的蓝天保卫战打响了。按照新环保法规定,沈泉庄村的利税大户瓷砖厂、钢铁厂都在关停范围之内。这就等于动摇了根本,因为这两大产业是集团的支柱产业,是沈泉庄村这棵大树傲然挺立的主根系,一旦被切断,这棵大树就会摇摆不定甚至枯萎。以钢铁厂为例,钢铁厂从2010年正式投产运营,每个月都能带来四五个亿的产值。对沈泉庄村来说,那就是一台提款机,关闭这样的提款机,全村人谁舍得?

然而,环境保卫战已经打响,怎么办?

王廷江独自一人在宽大的办公室里徘徊。

外界人都不晓得他的规划、他的梦想,也就无法体会面临抉择时他的痛苦。

钢铁厂的高炉属于高温设备,平常大检修都不敢停下来。检修时所谓的停,就是做一些保温处理,也就是压火闷炉子。因为一旦彻底停火,就会导致高炉里面冷却的材料彻底废掉,这样每一座炉子少则损失上千万,多则几千万,四座炉子直接的损失至少要过亿。钢铁厂一旦关停,全村的产值可就坐上过山车了,村民的福利怎么办?银行贷款怎么还?按照市里的规定,一同关掉的还有陶瓷厂。那样的话,8000工人的生计怎么办?设备供应商、原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这条维持企业运营的链条就会彻底断裂,企业的信用何在?

有形和无形的损失都在告诉他:关不起!

怎么办?

王廷江面临着生死抉择,沈泉庄村面临着生死抉择。

就这样,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天。

晚上,王廷江对集团董事会和村两委成员说:“环保一票否决,这是大趋势,谁也改变不了。为了给子孙留下蓝天碧水,咱们都关了吧。这也是牺牲局部保全大局。”

那天,钢铁厂熄火了,王廷江暗暗地流下一串泪水。

在这场关系沂蒙未来的保卫蓝天大决战中,不仅仅一个沈泉庄村,整个临沂市都在行动,都在忍痛割爱,都在断臂求生。所有沂蒙人都在忠诚地执行国家政策。

沂蒙人在保卫蓝天行动中的表现绝非偶然,而是他们一贯的奉献精神的必然。

沂蒙人从抗战初期培育的听党的话、跟党走的觉悟,经过“两战”的锻炼已经常态化了。博大精深的沂蒙精神里“无私奉献”赫然在列,“一碗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伤病人员身上”的自觉行动,是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种自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以丰富和提升。为了修筑水库、治理淮河,还下游亿万人民一个鱼米之乡的盛世,沂蒙人奉献出自己的家园,奉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举家迁移到遥远的林海雪原。如今,为再现碧水蓝天,沂蒙人再次把无私奉献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国家至上,为大局牺牲局部、为集体奉献个体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在沂蒙是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的。

20世纪70年代,临沭县常林大队社员魏振芳,翻地时捡到一颗天然巨钻,重达158.786克拉,如今价值高达数十亿,是真正的国家巨宝。当年《人民日报》以《我国发现一颗特大天然金刚石 华主席命名它为“常林钻石”》为题,头版头条报道这件来自沂蒙老区的特大新闻。

当年魏振芳把这个无价之宝无偿交给国家时,上级对她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政府一定满足你。”在场的人谁都没有想到,奉献出无价国宝的沂蒙村姑说:“上级真要奖励,就给俺大队一台拖拉机吧,这样俺村的农业生产就上去了。”

这就是具有钻石心的沂蒙人,不论什么时候想到的都是国家、集体。

这就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沂蒙人。所以,沂蒙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常态化的。

当环保行动实施后,再度奉献就成了沂蒙人的自觉选择。在这次环保行动中,做出巨大牺牲的绝非一个沈泉庄村。在抉择面前忍受痛苦的也绝非一个王廷江。

瞧——

2015年2月5日被约谈后,从3月2日到6月18日,临沂市市长已经组织了五次临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调度会,紧锣密鼓地指挥着这场保卫环境的攻坚战。

《大众日报》报道:红色老区临沂市,正在打一场非常艰难的环保攻坚战。在市长被约谈半个月后,临沂市突击对全市涉及大气的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对全市412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生态治理情况和秸秆禁烧情况进行了调度。

《齐鲁晚报》报道:临沂掀起一场剑指污染的环保风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限产治理393家,停产治理163家,关闭8家。

四个月后。

2015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网报道: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对临沂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给予了认可。

7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报道:污染治理的“临沂样本”!

主持人董倩:

言犹在耳,这是第一次,但是绝不会有第二次,这个决心是很大的。被约谈到现在,四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应该去看一看沂蒙老区临沂市治污的成果到底是怎样。

这四个月的环保,用“战争”两个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们不妨看看经过这四个月的成果,临沂市政府6月12日公布的数字,5月31日以前全市412家火电、钢铁、焦化、水泥、建陶等重点污染企业要完成限期限产治理任务,目前已经有305家按期完成治理,备案解决恢复生产;29家关闭搬迁,但是仍有78家没有完成限期治理的任务,对未完成限期治理的这些企业要转入停产整治。如果您对这个数字,还没有一些直观的这种感觉的话,那么我们再从环境的角度,看看经过这四个月的治理发生的变化。

这是《中国环境报》6月25日提供的数字:山东省临沂市1-5月,PM2.5下降了24.3%,PM10下降了17.3%,二氧化硫下降了36.1%,二氧化氮下降了14.8%。从数字上来看,应该说是大规模、大幅度地下降。应该说,数字呈现出来的是立竿见影,但是它背后是几百家企业已经关闭了,那么几百家企业的背后,就有十几万职工和他们的家庭,企业如果关了以后,他们的生计未来又该如何?在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对于临沂市政府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对临沂的这种铁腕治污,有人给出了16个字的评价,叫作“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的利益都胶着在一起的困局。

如何破局?

代价是相当巨大的。以沈泉庄村为例,关停污染但赚钱的企业后,村里的经济坐上了过山车,原来的巨大利润变成了巨额亏损,最直接又真实的表现就是沪市的“江泉实业”的股票连续下跌,直到被进行退市风险警示后,才止住了“跌跌不休”的趋势。可是,为了因关停而下岗的员工有饭吃,沈泉庄村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仍旧坚持为员工发生活补助……

就在以华盛集团为首的高耗能企业断臂求生的时候,临沂市对关、改、转企业出台了优惠政策,除了减免税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外,还派出大批干部为企业雪中送炭。

由于受沂蒙精神的长期熏陶,临沂市各级政府和企业、党政机关和人民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鱼水关系。譬如为解决城市用水,市里决定将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云蒙湖)作为城市水源地。

一纸令下,十万网箱出大湖。

靠水吃水的库区百姓,养鱼十几年了,没有了网箱,他们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补偿对财政十分困难的蒙阴县来说是一大难题,于是,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纷纷施以援手,每人捐献了一个月的工资,帮助养鱼户渡过难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战争年代形成的社会风气。

这次临沂铁腕治污,事关污染企业的存亡,事关碧水蓝天的呈现,事关每个沂蒙人的健康,政府迅速行动,向企业伸出温暖的大手……沈泉村的钢铁厂就是靠这温暖的大手帮助,才实现凤凰涅槃的。

正如媒体所言:破解这个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的困局,是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利益的牺牲。临沂人是用沂蒙精神取得了环保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仔细琢磨,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