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民的力量

3.人民的力量

随着临沂商业的崛起,以“西郊大棚”为主的分散的、规模较小的商品市场多样而杂乱,在南来北往的人流中显得拥挤不堪,最初没有细化的市场给商家和客户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市场急需专业化的梳理和规范。

商场改造,钱从哪里来?

当时的临沂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财政早已捉襟见肘了,政府没有资金来打造更大、更规范的市场,眼瞅着机遇稍纵即逝。

怎么办?

对于不怕困难、挑战困难的沂蒙人来说,办法总是比困难多。1986年,临沂地委、行署终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破冰之旅:启动民间资本办市场的政策,确定了“人民市场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思路,开始尝试从政策上打开发展的瓶颈。对一向坚守集体道路的沂蒙人而言,这显然是一个超越常规的创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也正是有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才助推了沂蒙大商城的诞生。

多年后,经济学家研究沂蒙现象时说,如果说战争年代,一心为民众求解放的共产党人,带领沂蒙人民创造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那么改革开放后,又是一心让人民富起来的政府和沂蒙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起创办了这座“闻名全国,畅销世界”的临沂商贸物流城。

沂蒙的两张文化名片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事实再次证明,中国的事情无论多么复杂、多么艰难,只要党和人民联手就会出现奇迹,沂蒙精神和沂蒙商城就是最好的例证。

任何一个政策出台后都有两种心态存在:观望;行动。显然,观望者认为是个陷阱,他们坚信一个说法:事出常规必有妖。既然是好事为什么政府不出一分钱?而行动者坚信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是政府让利于民。显然,这种坚信相当一部分来自党和政府多年积累下来的公信力。

还是那句话,人类所有的荣光、所有的辉煌,都源于心灵生出的那最初的一缕梦想。带着这缕最初的梦想,不甘贫困的水田村人开始了最初的探索,继而行动起来。同年10月,临沂市城关镇水田村出地150亩,与临沂工商局共同创办了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把销售量最大的纺织品从“西郊大棚”市场分离出来,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专业型批发市场。

这就是大商城的领跑者——兰田集团的前身。

这个行动无疑开创了沂蒙人办市场的先河。纺织品批发市场的成功,仿佛是一剂催化剂,迅速引爆了沂蒙人办市场的热情。

多年后,兰田集团的董事长王士岭总是真诚地说:“临沂商城的崛起,得力于西郊这些村庄的觉醒和奉献,西关村、水田村、曹家王庄、苗庄村……是村民奉献了土地,成就了大市场。”

在兰田人淘金成功后,几年时间里,临沂地区相继建成上百处专业型的批发市场,形成了一个包括小商品、服装、鞋帽、纺织品、药材、箱包、家电在内的日常用品专业型批发市场集群。此时的临沂市场已经有了现代商业的雏形,从无序发展到有序,从分散发展到越来越集中,市场更加规模化,经营更加专业化。

到2004年,临沂地区的市场集群已经发展到占地20平方公里,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68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日客流量30余万人。

2005年,临沂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建设临沂商城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此时,临沂市场集群不再称为“临沂批发城”,而被正式更名为“临沂商城”。

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的奇迹:沂蒙精神、临沂商城,都在历史和现实的天空中张扬着一个政党和人民的胜利,张扬着一个制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