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涅槃

3.一个村庄的涅槃

由于人的理念不同,对事物的审视角度不同,社会上出现的非常之举,往往遭受冷热两极化的境遇:鲜花与掌声、非议与讥讽常常是并存的。对于王廷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念,那些对社会主义深怀敌意的国外媒体,总是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的事件妄加猜测。就像1987年发生在苍山县的“蒜薹事件”,原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被国外媒体恶意炒作成政治事件,用以攻击与他们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对手。日本的媒体在采访王廷江时,就多次暗示性地问他:“你捐厂是不是受到了外力的干预?”

沂蒙汉子王廷江忽地站起来,说:“请你不要妄加揣摩,我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我不干的事,谁也强迫不了。”

不仅外国媒体如此,就连我们国内不也有人带着“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看待王廷江吗?坊间不是有人在议论:没有三分利,谁起早五更?他是拿钱给自己买名!

各式言论把王廷江送入旋涡。所幸的是,王廷江心态端正:听见蝈蝈叫,还能不耩豆子吗?

多年后,王廷江面对我们的采访,说出了心里话:“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为一个男人,我所要的是干一番事业。干事业是需要环境的。国家政策那么好,不大干一番就对不起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了。”

20世纪80年代末期,虽然国家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办个体企业也很赚钱,但由于人们观念传统,个体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是比集体企业差很多,总是觉得有些束手束脚。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若是空壳了,村民怎么办?因此,王廷江最终决定把企业捐给村集体,让个体厂子变成集体企业。他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同时也需要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把企业干大,让更多人受益。

事情的发展跟王廷江的思路高度吻合。

在集体资源的支撑下,几年时间,沈泉庄村先后上马了热电、电解铝、焦炭、钢铁等六大项目,仅钢铁厂设备一项就投入7亿多元。大投入带来的就是大产出,从此,小村开始腾飞,王廷江也带领村民走上了快速发展、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

如今,沈泉庄村已成为全国明星村庄、全国文明村庄。华盛江泉集团是沈泉庄村集体企业,下属11个子公司,拥有30家工业企业,正式员工达1.8万名;集团占地200万平方米,总资产30亿元。2008年9月1日,全国企业500强排名新闻发布会在银川举行,华盛江泉集团在全国排名第342位,在山东省企业实力排名第34位。至今,华盛江泉集团已连续16年跨入全国500强企业之列。沈泉庄村当之无愧地进入全国经济强村、名村行列。

作为一个年产值上百亿的企业集团,王廷江是怎样管理的呢?

由于家境贫寒,王廷江只读到初中,但他管理企业自有办法。

华盛江泉集团宣传部部长郑宪峰说:“王总要求下面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专门负责点名。看完后,必须认真结合各自的工作写出观后感。”

1995年,王廷江要求所有下属企业的负责人集体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完后个人写感想,然后集体进行讨论。

1997年,他设立专门的思想大讨论周,就企业的发展在集团内部开展讨论。

2006年,集团下属企业负责人集中看电视剧《康熙王朝》,从中学管理之策,学经营之道。王廷江自己更是将《三国演义》《康熙王朝》《武则天》等电视剧翻来覆去地看。出差时,他让工作人员给他备好光片播放机,火车上、飞机上都是他的学习时间。他认为,这些历史剧都是最好的企业管理教科书。

学习、提升的路径有很多,对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这显然是一条捷径。这就是王廷江的聪明之处。诚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办?

王廷江的另一个绝招就是“借脑”。他用优惠的条件招募人才,让那些大学生、优秀经理人来小村落户,为乡村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上新项目、新设备,出新产品,这样才能引导消费、主导市场,企业才能长大、才能领先。显然,沈泉庄村的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蜕变史。王廷江个人的经营理念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升华。

因为是集体企业,江泉股份上市后,控股85%的沈泉庄村赚了个盆满钵满,一跃成为沂蒙首富村。可是,带领村民创造了巨额财富的王廷江,个人依旧无法荣登财富榜。他只是和村民一样,享受着集体经济带来的高收入、高福利。

在沂蒙老区,集体化根深蒂固。事实上,不管是私有还是集体,只要对全体村民有好处,只要能促进乡村振兴,就不分优劣。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显然不如集体发展迅速。事实证明,没有人民公社,全国8.6万座水库就无从谈起,全国性的绿化就无法实现,新中国就不会那么快复苏、崛起。我们在兰陵县代村采访时,村支书王传喜说过一句话:“假如我们代村不走集体化道路,富起来的一定是少数人,3000多代村村民一定不会都富起来。”

在沂蒙老区,像沈泉庄村这样集体经济强大的村落比比皆是,如沂南县的南关村、河东区的柳疃村、兰陵县的代村、平邑县的九间棚村、蒙阴县的东关村……这些村庄尽管土地已承包到户,但是在实践中村民跟王廷江一样,发现了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长处,于是他们以流转、回收等方式,重新回到了集体经济的道路上。由于他们在坚守中开拓,才铸就了各自的辉煌。

此时,王廷江兑现了1989年9月29日对全体村民的诺言:“老少爷们,只要咱们敢干能干,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保证:全村人一定能过上家家住别墅、人人开轿车、户户有存款的幸福日子!”

就在富裕起来的沈泉庄村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时,风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