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区新传奇
继续前进!
我们为什么要前进?
因为只有前进,我们才能在将来某一天,有资格不必再用无数烈士的鲜血警醒自己。前进,是为了我们可以摆脱屈辱的阴影;前进,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崛起。
沂蒙老区在前进,沂蒙人民在前进。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沂蒙人民为政治翻身而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前进;改革开放后,他们为经济翻身而前进;在新时代,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前进。
前进,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前进,改变了老区的形象;前进,一个大、富、美的沂蒙老区向世界走来……
诞生于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和崛起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临沂商贸物流城,作为沂蒙山区的两张文化名片,对八百里沂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我们对两者进行仔细的研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文化上的一脉相承。
沂蒙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崛起的临沂商贸物流城不过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事情。后者改变了沂蒙千年不变的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全方位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如今,临沂商贸物流城已成为全国三大商品批发城之一,其内销量及物流额全国第一,巨大的物流额带动了沂蒙加工业的勃兴。商贸物流城的崛起,改变了沂蒙山区农业经济的格局,惠及千万沂蒙人,商贸物流城以年物流额6000亿的巨量,带动了整个临沂市的经济振兴。正是由于商贸物流城的崛起,鲁南重镇临沂才具备了在沂河西岸、祊河北岸打造出一座水都的实力,才实现了几代沂蒙人心中的梦想——大、美、富新临沂。
山东省委原书记张高丽阔别数载后,以副总理的身份再次来到临沂时,面对升级后的商贸物流城和崛起的新都,感慨地说:“这是梦幻般的变化。”2013年,习近平视察沂蒙,对老区的巨变给予了充分肯定。
沂蒙老区人民书写了新时代的传奇。
对临沂商贸物流城的崛起,国人大都疑问重重:一个交通并不便利,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山区城市,怎么会崛起成为一座名扬天下的商贸物流城?
似乎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81年,就在沂蒙人的激情还在土地上尽情地迸发的时候,不满足于土地回馈的江浙人已经走出土地,开始了单一的商贸往来。他们挑着布匹、鞋帽、针头线脑等零散的小商品,一路游荡走进临沂。江浙当地人称他们为“走商”,沂蒙人喊他们“小商贩”。
那个时候,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商贩,在临沂城西郊马路边上开始小商品交易了,只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沂蒙老区人民的购买力高得出奇,在南方比比皆是的小商品居然在沂蒙成为畅销货,至于布匹、服装,几乎是有多少就能销售多少。“走商”大喜,于是口口相传,他们像发现了一块商贸新大陆那样蜂拥而至、逐利而来。
那时候的临沂地区包含现在的日照市,是一个有着近1400万人口的大区。
地摊上的便宜商品,每天都能吸引不少沂蒙人,这就是最初的马路市场。随着名声的传播,在利益的驱动下,外地的客户渐渐多起来,马路就变得拥挤不堪了。
交通堵塞,人们怨声载道。
江浙“走商”在其他城市也曾“制造”过这样的混乱局面,于是当地政府就以妨碍交通甚至妨碍治安为名,取缔了这些马路市场,于是他们只好一路北上到达临沂。
临沂城西郊拥挤、混乱的场面,也曾引发江浙“走商”的担忧,可是他们的忧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到达的地方是以无私奉献而著称的沂蒙。善于包容的沂蒙人,没有因为他们妨碍交通、扰乱秩序就取缔了他们的交易,沂蒙人以特有的宽容大度,接纳了这些居无定所的江浙商人,给了他们家的温暖。
在沂蒙群众对江浙商人敞开怀抱的同时,地方政府也以最大的包容迎接着这些小商小贩。面对现实,临沂市人民政府干脆就在江浙商人聚集的西郊划出一片地,建成开放的集贸市场。这个市场一改过去“逢五排十”才有的“赶大集”,变成了天天开市,于是市场上就热闹起来。
在政府的倡导下,当地居民也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变成江浙商人的住所或仓库。于是,在八百里沂蒙大地上,一个简易的市场就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运营。
这个在临沂西郊建立起的占地60亩的小百货市场,被人们称之为“西郊小百货市场”。由于市场是露天的,下雨天就无法开市。为方便这些外地商贩全天候开市,沂蒙人在市场一侧划出20余亩地,建起了塑料的棚顶,垒起了简易的柜台,免费供商贩们使用,时称“西郊大棚”。对于当时还没有走出贫困的整个沂蒙来说,这20亩简易的大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毕竟是它开启了临沂商贸物流城的大幕。
如果说辉煌源于梦想、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大树,那么,这个小小的简陋的大棚就是临沂商贸物流城的第一缕梦想、第一粒种子。
那时候,由于人们把小商贩作为投机倒把对象的观念根深蒂固,好多人还在开放和守旧之间摇摆。此时支持江浙“走商”,无疑是要冒风险的。
怎么办?
一向敢于担当的沂蒙人在举棋不定的关口,勇敢地向前跨了一步,这一步对解放思想、开放市场至关重要。1984年,临沂地区工商局发出通知,撤销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定点赶集的规定,凡是持有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或临时执照的工商户,均可以到沂蒙山区的任何集市从事经营活动。
这样的规定简化了商贩来临沂经商的手续,那些最早来到沂蒙的江浙商人,在这样的重大利好面前,纷纷招呼亲朋好友前来经商,于是小商品经营者迅速云集临沂。一股商潮从南方荡起,波峰直指八百里沂蒙。
紧接着,以浙江义乌地区为代表的小商贩,以组团的方式,带着更多的商品进入临沂,成为临沂商城形成的最大的推动力量。
这些商人携带着大量小商品,从南方来到临沂,不仅促进了整个商城的崛起,也给沂蒙老区带来了新颖的经商思维。他们对沂蒙的贡献是双重的、多元的,沂蒙人对此心存感念。那个在商品城做到龙头老大的兰田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王士岭说:“咱祖辈子都是种地的,做买卖是跟人家江浙人学的,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人家。”
而事后多年,我们在大商城采访时,那些江浙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沂蒙人好啊!不欺生、不排外,他们总是把我们这些外乡人当成亲人,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千方百计地为我们这些外乡人服务。这是我们能扎根沂蒙,并把事业做大的外因。”
也许,这就是沂蒙为什么能创办大商城的内在原因吧。
在战争年代,沂蒙人“一粒米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倾力支持革命;时隔四十年,沂蒙人又如当年那样支持江浙商贩,换来的是生活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