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洫梯田
厉月举的办法就是把梯田进一步整平,在每层梯田堤堰下分段挖沟,沟深四尺、宽二尺、长九尺,沟与沟之间距离五尺。从存水沟里挖出来的土均匀地铺在田地里,增加土层的厚度。在水沟靠山下的一面打一个坚固的高堤堰,这样夏季下大雨时田里的水就能排到沟里,深沟就成了蓄水池。到了干旱时,这些水就能浇地。由于水沟在下面的土地之上,积水还可以渗透到下面的地里。
这个办法显然是先进的。但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机械重复地进行,单调且枯燥,考验的是人的耐力。这样的劳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更需要愚公精神做内在的支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对几千亩土地的改造工程。
这样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一般人根本无法坚持。
任何时候,干任何未知的事业都需要先行者,需要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些人就是时代的先锋,这些先行者既是智叟嘲笑的对象,又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就整个厉家寨而言,农业劳动模范厉月举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前有车,后有辙。有了眼前这个榜样做参照,厉家寨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愚公移山,改造家园”的创业史。
厉家寨村党支部宣布:先用10年时间,把全村的5300亩青石碴子、红石碴子山地,全部深翻整平,实现沟洫梯田化,再用10年实现全村水系网络化、土地水田化!
用厉月举的话说,人家愚公带着一家人就敢挖山,咱们一村人就整不了这些石碴子地、收拾不了这些烂河道?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厉家寨村对全村统一规划,全面实施整山治水工程。1955年秋后,全村所有的劳动力、“半边天”、半劳动力们齐上阵。他们提出“劈岭填沟,让河流改道;让土地翻身,向大山进军”的口号,配合这个行动的是“拼上命不放手,一气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
农村的工作要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因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发动起来,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在村党支部书记厉月坤、合作社社长厉月举的带领下,社员们在成子沟摆开了战场。
那个冬天似乎格外寒冷,刚进二九,一场冻雨就将厉家寨封起来。河边的柳树上挂着一色的冰溜子,山野里白茫茫的。天寒地冻,这个时节连鸟都躲起来了。社员们以为可以放几天假了,都躲在被窝里,可是他们依旧听到了那熟悉的钟声,古老的铁钟的声音在寒冷的早上格外清脆……
等社员们走到村头时,他们看见白色的山野里有两个黑点,在早晨的阳光里格外耀眼。那是厉月举和厉月坤,他们早已挥着镐头干起来了。社员们没有说话,都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党员干部大都是这样,说的少干的多。“羊群跑得快,全靠头头带。”这是那个时代沂蒙人的一句口头语。就这样,厉家寨人一直干到春节前一天才收工,此时他们早已填平了三道沟。
劳动竞赛在几个生产队之间展开。钢六队的社员大年初三就动手刨岭头,刨出来的石头堆了一亩多地,全队12把钁头刨断了10把。可是,社员们的决心和劲头比石头还硬,手上冻裂了口子也不叫苦,鲜血染红了钁把也不停工。他们用一个月的工夫,刨出400多车石头,削去了崖头,填平了汪坑,取直了弯曲的河道。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1955年开春,厉家寨人没有沉浸在“小胜即安”里,他们再次行动起来,到春耕前,使5条河改了道,凿平了11个岭头,填了21个大小水汪、300多道沟,把1000多个零星地块整成了18块大地,扩大的耕地面积高达192亩……
看着这一冬一春的成果,村民们笑了。付出就有收获,汗水从来都不会白流。1956年秋天,深翻的土地粮食产量出来了,玉米亩产量达到590斤。
在良种杂交、化肥充足、机械化普及、水利灌溉盛行的今天,这个产量可谓微不足道,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村亩产玉米590斤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
那么,玉米590斤的亩产量,在山东省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问题成为党的决策层最关心的头等大事,农业生产成为国事。1955年,毛泽东分别在杭州、天津与14位省委书记就全国粮食生产交换意见,商定起草了《农业17条》。1957年,党中央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给粮食生产制定了三个发展性指标:黄河、白龙江以北地区,亩产要达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在1955年208斤的基础上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鱼米之乡的江南则更高。
这个指标就是后来在民间叫响的“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
厉家寨属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1957年只要达到500斤的亩产量就算完成指标了,要知道1955年这一地区的实际亩产量只有208斤。可是,敢想敢干的厉家寨人,1956年玉米亩产量就达到590斤,显然是“过黄河”了。
天哪,山地亩产玉米590斤!
此时的厉家寨想不出名都难了。
沂蒙山区的厉家寨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的沟洫梯田,彻底结束了厉家寨山上不能种玉米、小麦的历史。这个创举不仅震惊了整个莒南县,也轰动了整个沂蒙山区,继而惊动了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