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借鉴中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权威和政府监管为视角,以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递进展开为主轴,以政府立法、民众参与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为重心,对美国食品药品纯净运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
导论部分介绍全书选题意义、学术前史、概念厘定和研究思路等内容,系全书开篇,试图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若干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以确立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章考察19世纪美国食品药品的混乱状况,大致以南北战争为分界点,着重分析战后食品药品掺假日益严峻的具体情形,包含其表现形式、掺假问题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典型个案等。接下来的第二章则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食品药品掺假问题是如何被曝光及其所引发的后续效应,主要讲述妇女改革团体和食品药品业界,作为监管机构官僚代表的哈维·华盛顿·维利(Harvey Washington Wiley)[1]与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萨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Samuel Hopkins Adams)这两位黑幕揭发者的各自反应及其在捍卫公众权益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民众和社会团体对于自身合法权利的自发性捍卫,而维利这样的监管机构官僚代表也为观照食品药品纯净运动以及任何专门性改革运动中相关监管机构的行事动机提供了一扇窗户。
第三章重点从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中国学界俗称为“老罗斯福”,以与后来领导“新政”和“二战”的小罗斯福相区别。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专指“老罗斯福”。但为了行文的方便,一般通称为罗斯福)政府这一方来分析从地方自主迈向全国性立法监管这一进程的艰难移转,起先说明各州议会根据宪法所赋权力解决本州内部食品药品掺假的立法行动和国会早期的立法努力,但两者的立法绩效都因宪法中有关联邦与州权力的划分界限而大打“折扣”。正因如此,也才好理解食品药品监管从各州自主管理到最终实现联邦化监管的这一过程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罗斯福则是重新界定联邦与州所拥有宪法权力的关键人物,他在此期间的折冲樽俎对于整个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走向至关重要,介入食品药品纯净运动实际上为他提供了扩大联邦权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权威的最佳途径。继之则说明各方力量在最后攻关阶段的“大联合”促成了两部法案在国会中的通过,结尾则尝试从法理层面和历史角度对法律文本的内容、进步之处及其不足进行评述。
结论部分则在回顾全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应本书主题,并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新闻监督与媒体自主的协同推进、权力与权利所呈现的一体两面关系这三个层面来揭示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所反映的转型时期美国社会的若干本质问题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史无定法,历史研究不是流水线生产,从产品生产直至成型的一系列程序都可提前设计完好。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已故院士严耕望先生就曾经说过:“治史不能机械地拘守某一类固定的方法,但也不能不注意一些大原则大方向。”[2]因此,笔者于前期构思本书框架时大致遵循以下三条线索。或可曰严先生所说的大方向。
从横向来看,集中于维利、辛克莱、亚当斯、罗斯福、海因茨(Henry Heniz,亨氏公司创始人)和威拉德(Frances Willard,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领袖)等在食品药品纯净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力求能够条分缕析,阐明他们与运动之间的具体关联。
由于这些主要人物分属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既有来自最高层政治圈中的国家领导人,属于社会中上层的政府官僚和食品药品业界人员,也有相对处于中下层的媒体和平民改革人士,这就更能在逻辑层次上体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特点。
就纵向而言,主要把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整体过程的铺排和对其中典型个案的凸显相结合。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逐层推进,展现整个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并选取“防腐牛肉丑闻”事件这样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试图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如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视之,食品药品纯净运动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进步运动追求进步、锐意改革的理念,而且本身也反映了美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从食品药品纯净运动这一局部能对进步主义运动的整体全貌有所窥探。同时,也应注意发生在其他领域内的改革运动亦从不同侧面有力推动了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深入开展,而进步主义运动期间的时代风潮和舆论氛围既是食品药品纯净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它的“倒逼”,有利于运动的正面推进。
在整个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笔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搜罗有用材料。具体来说,主要从纸本资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这两个方面着手。
由于食品药品纯净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因此,笔者前期搜集资料时,首先聚焦于美国史、进步运动史以及与此问题相关的经济史、法律史、食品药品史、监管理论等方面的通史或专题著作。这方面主要是利用武汉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这六家国内图书馆的中英文馆藏文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所资料室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料室的丰厚藏书也为本书写作提供了相当可观的中英文参考文献。
笔者还通过一些朋友在国外代为扫描重要英文文献,这些国内稀缺文献对笔者写作至关重要。[3]
随着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长期困扰国内世界史学界的资料问题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得益于武汉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本书所需有关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大部分研究性论文通过武汉大学图书馆相关数据库(主要有Jstor、ACS电子期刊、Science Online、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等)即可直接查询下载,非常方便,而部分英文论著则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和Google图书馆也能一索即得。
笔者在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杨钊博士和杜华博士的联系求教后,通过网络和北大数据库资源下载到若干和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有关的报刊文献。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登录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搜寻到部分可用资料,包括维利个人生平,《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联邦肉类检查法》这两部法律的原始文本和有关图片等。
虽然在研究中尽力而为,但限于学力等多方面原因,本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也构成笔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世界史研究者都得面临语言关和资料关,本人也不例外。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未能使用现藏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国会图书馆内的相关档案。受制于英文水平,在阅读美国19世纪文献时不得不承认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其次,由于本书具有跨学科性质,内容涉及医学、化学(特别是食品化学)和生物学,虽说勤能补拙,但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导致笔者在写作时对于材料的取舍和驾驭显得有些支绌。
再次,乃是世界史研究不容忽视的文化隔膜问题。身处中国语境下研究美国史,虽或有“隔岸观景”[4]之功效,但也难免会产生误读,这方面亦使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念兹在兹、小心谨慎。
本书力求在新材料和新观点这两方面较之以往学者能够有所突破。从使用材料来看,笔者在搜集过程中除了注意中美两国学界与此论题相关的研究专著外,还尽力搜罗美国报刊上对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这无疑有助于笔者进入当时的历史“现场”。使用包括《自传》在内的维利论著也是本书相比于国内前辈学人的一大亮点。在观点方面,主要受到来自王希教授有关权力和权利是为美国宪政核心内容这一观点的启发,将食品药品纯净运动视作联邦政府扩大权力与民众争取自身权利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导师李工真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教授也给予了很多指点,除全书结构的擘画和提纲设计外,两位老师希望能够就表现民众在运动中的参与以及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所具有的上下联动性这两方面能多有着墨,这些也都是本书努力做到的地方。
【注释】
[1]维利时任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现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前身)首席化学家,是美国食品药品纯净运动中的要角,有关他的详细说明可见后文第二章第三节。
[2]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3]这里特别要提到如下三位:一是于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明杰同学(目前已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另一位则是以联合培养名义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的东北师范大学吴少杰同学(目前已任教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三位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修的童欣师兄,三位学友在自身繁重学习之余为我扫描和翻拍了国内所没有的数十本重要英文文献,特别是维利《自传》一书。
[4]取自李剑鸣教授的随笔集《隔岸观景》一书书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