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运动的原因

二、介入运动的原因

需要细究的是:妇女改革团体为何会如此积极介入食品药品纯净运动?与其他运动参与者相比,妇女改革团体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效果又如何?有哪些特点值得注意?

哪些方面的历史动因推动这三大妇女改革团体开始关注,并努力推动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朝预期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着重指出。

首先,南北战争后美国食品药品日益恶化的状况使三大妇女改革团体很难再袖手旁观。由于这一时期美国食品药品掺假横行,普通民众已经无法信赖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用药安全,这是理解妇女改革团体为何会对食品药品掺假问题如此敏感的基本历史背景。举例来说,面粉中掺杂有米粉、细石子、沙粒;辣椒则以红铅、米粉、盐等物质混合调制;将芜菁掺入山葵;作为饮品的咖啡中则混有菊苣、豌豆、橡子、坚果壳和焦糖等多种物质;烟草中含有鸦片;水杨酸、鞣酸、甘油、苦木、葡萄糖则被用于啤酒装运和储存。[177]与此相似,以各种名目出现的专利药充斥市场,这些药不仅在疗效上无法与真正意义上具备生产专利的药品相比,而且还因其配方中含有吗啡、鸦片、酒精等致瘾物质,而极易导致患者使用后产生嗜睡、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根据1900年美国联邦统计局调查,专利药年销售额高达1000万美元以上。若按此比例分摊,每一个美国人年均消费1.25美元用于购买专利药。[178]如果因蒙蔽而服用专利药产品(特别是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甚至发展为药物滥用,而这又为滋生偷盗、卖淫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温床,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有调查显示,每一千位服用专利药的病人中,65%为女性,白人妇女则占到其中的95%,南方妇女的比例又要高于北方。[179]专利药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及其欺骗性是促使妇女改革团体举起反抗大旗,呼吁政府对其严加监管的两大主因。

其次,男女工作场所和时间上的差异也是妇女更为积极地参与食品药品纯净运动的另一要因。尽管美国妇女因受益于工业化而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解放,而且部分妇女确已开始走出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将家庭弃置不顾。实际情形则需要妇女同时兼顾两边:一是家内责任,她仍要担负诸如照看子女、采买衣食等本就属于妇女的分内之事;二要顾及工作,与男性经常一整天忙碌于工作中有所不同,妇女在从事家务劳动时能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宽松度,而妇女行事的细腻、周全则使其家务劳动也显得更具计划性,这些都有助于妇女抽出更多时间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视为职责所系。或者说,妇女改革团体参与食品药品纯净运动蕴含了美国妇女试图弥合家内劳动与家外工作之间的鸿沟,依据理想意识来建构公共生活的努力。[180]在她们的思维潜意识中,家庭与社会须臾不可分离,“家庭与工作是一个稳定整体”[181]。妇女工作范围固然已不局限于家内,但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家庭和睦仍是妇女母性意识的自然流露。对妇女来说,工作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调和“家庭角色和个人发展,如果工作与以家庭为中心这一目标相冲突,她也将拒绝考虑外出工作抑或会表现出很强的犹豫情绪”[182]。在这方面,世纪之交的美国妇女不同于男性。外出工作虽然能够彰显她们的独立自主,但妇女也能感受到保持家中环境和抚育子女等家内事务的重要性。

再者,美国家庭中的传统分工也为我们对此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些线索。长期以来,妇女就被认为更适合担任护理工作。在医学尚未昌明之前,妇女被赋予“家庭医生”的角色。预防疾病、照料病患便成为妇女分内之事,妇女也以生命“创造者”和“保护者”[183]的双重形象出现。也正是由于妇女具备这种双重角色,妇女改革团体极为自然地将其目光从禁酒运动拓展至食品药品纯净运动。在她们眼中,不论是酒精还是掺假食品药品,都会对家人身体乃至社会秩序造成危害,必须予以坚决抵制和矫正。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人总是生活在某种特定环境之下,妇女改革团体的行为方式势必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期待的影响,这也说明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