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及其《美国大骗局》

三、亚当斯及其《美国大骗局》

辛克莱《屠场》中关于芝加哥食品生产卫生状况的有限描写激起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忧思,而亚当斯所写的《美国大骗局》系列报道则将专利药骗局公之于众。

(一)亚当斯的人生轨迹

亚当斯于1871年1月26日出生于纽约敦刻尔克市(Dunkirk),其父麦伦·亚当斯(Myron Adams)是一位长老派牧师,母亲为赫斯特·罗斯·亚当斯(Hearst Rose Adams)。[79]在求学经历方面,亚当斯的履历要比辛克莱“寒酸”得多。他先是进入纽约罗切斯特市自由学院(Free Academy),后在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读了一个学期,最后于1891年在纽约克林顿县的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获得文学士学位。[80]虽然没有辛克莱“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这一名校头衔,但亚当斯却更早地进入了新闻界从事实务工作。

在众多黑幕揭发者中,能够与辛克莱揭露芝加哥屠场黑幕所引发的轰动效应相媲美的,便是亚当斯的《美国大骗局》一文对专利药行业种种不端行为的曝光。《美国大骗局》也成为媒体投向专利药的一把锋利匕首,它不仅有助于普通百姓认清专利药的罪恶本质,而且所揭露的真相对于食品药品纯净运动来说也是重要证据。与辛克莱一样,亚当斯凭借此文成为黑幕揭发运动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大学毕业后,亚当斯即以记者身份开始了在《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长达九年的工作。[81]作为新人,亚当斯在《纽约太阳报》期间受到较好的新闻训练,业务也渐趋熟练。1900年,亚当斯开始受雇于麦克卢尔,为其杂志工作。1903—1905年,亚当斯在黑幕揭发运动最高潮时正式加盟《麦克卢尔杂志》,后者此时已经集结了塔贝尔和斯蒂芬斯这两位重量级的黑幕揭发者。亚当斯的到来可谓躬逢其盛,不仅加强了杂志的力量,而且也使自己登上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综观亚当斯一生的写作生涯,虽然他涉猎过所有文体形式,生前生后共计出版过多达39部作品。[82]但从1903年起到1914年结束,亚当斯的写作重点却一直集中于广义上的医药领域,作品内容既包括对专利药的揭发,也有关于疾病防疫和公共卫生问题等。[83]亚当斯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摸清了医药行业内部的潜规则,这些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使他具备条件展开针对专利药的专项调查。

(二)《美国大骗局》的出炉及其影响

牛顿曾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闪耀的明星在文明夜空中能够永放光芒又何尝不是如此?[84]

《美国大骗局》其实是亚当斯在此前就已致力于反对专利药的新闻人多方努力基础上的最终成果,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顺势所得。[85]亚当斯很好地把握了历史机遇,而没有让它从身边滑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英雄与时势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得食品药品纯净运动受到众人瞩目的杂志并非《麦克卢尔杂志》,也不是《人人》杂志,而是爱德华·博克(Edward Bok)创办的女性杂志——《妇女家庭杂志》(The Ladies’Home Journal)。”[86]费勒此番赞语中所提到的博克就是那个走在亚当斯前面的人,他最先以媒体人的身份开始关注专利药问题。

博克祖籍荷兰,7岁时便随父母移民新大陆,全家定居于纽约布鲁克林,父亲在美国当时著名的西方联合电报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担任译员。博克13岁便离开学校进入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干起了勤杂工,虽然周薪仅有6.25美元,但博克省吃俭用,通过向诸多社会名流求取真迹和寻求建议的方式与之建立起联系,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便是他心目中的英雄。[87]与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牧师的愿望相悖,博克决定进入新闻业成为一名记者。经过不懈努力,26岁的博克于1889年担任《妇女家庭杂志》主编职务,直至1919年退休。博克时代也是《妇女家庭杂志》最为重要的一段发展期,该杂志目前也仍然是美国社会主流的女性杂志。

由于《妇女家庭杂志》主要面向女性读者,其所刊登的内容也以两性、婚姻和女性卫生等女性日常生活中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主,而女性又是专利药的主要顾客和受害者。因此,博克较为自然地注意到专利药问题。为了获得更多有关专利药的信息,博克不仅向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写信求助。还聘请已是律师的萨利文(后来也成为优秀的黑幕揭发者和作家)对专利药展开专门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连载于1904年9月至1905年1月的《妇女家庭杂志》上,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关注。[88]根据萨利文的调查材料,博克也在《妇女家庭杂志》上接连发表了《专利药为何危险?》和《恶魔:专利药的故事》这两篇文章,痛陈专利药危害。与此同时,博克、萨利文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受到另一家杂志《柯里尔》的注意,其主编诺曼·哈普古德(Norman Hapgood)决定调整杂志方向,将《柯里尔》的报道重心也转至专利药问题。

这时,已为《麦克卢尔杂志》写有若干医药文章的亚当斯受到哈普古德注意,后者认为亚当斯正是《柯里尔》报道专利药问题所要寻找的最佳人选,亚当斯也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主攻专利药问题。受此鼓励,亚当斯随后便开始进行针对专利药问题的调查和取证工作。在此期间,《柯里尔》杂志则继续以各种形式发动舆论宣传,如在1905年6月3日这期就登载了著名漫画家肯布尔(Edward Windsor Kemble,此人于1903—1907年定期为《柯里尔》杂志提供政治性漫画作品)一幅名为“死亡实验室”的漫画——阴森可怖的头盖骨下摆着专利药瓶和宣传专利药疗效的虚假广告。同年6月24日,《柯里尔》杂志发表了一首华莱士·欧文(Wallace Irwin)创作的诗歌,诗中痛陈专利药对人们所造成的伤害。接着,哈普古德亲自操刀于1905年7月8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欺诈和毒物犯罪联盟”的长篇社论,此文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而亚当斯《美国大骗局》的发表则将这一针对专利药的声讨推向高潮。

1905年10月7日,经过数个月的艰苦工作,《美国大骗局》终于在《柯里尔》杂志上开始与广大读者见面,全文一共包含六篇专题文章,直至1906年2月方才结束全部连载。亚当斯在文中以确凿证据和翔实史料向社会公众完整呈现了专利药的来龙去脉,并对专利药商人的行销体系、市场策略作了细致分析。亚当斯还购买了大量专利药广告,运用自己在汉密尔顿学院所学到的化学方法,针对专利药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其药品成分,以验证广告语中的宣传是否可信。[89]在实地查访过程中,他要求病人记下服药后的感受,尤其注意专利药中所含有的鸦片等高度致瘾物质对患者的危害。[90]坚实的数据分析和重点突出的个案研究使亚当斯《美国大骗局》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刺向专利药的一把锋利“投枪”,对美国食品药品纯净运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虽然不是第一个专利药揭发者,但《美国大骗局》所引发的后续效应却使亚当斯相比于前述几位作者有着更为持久性的影响。[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