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假带来的危害

二、掺假带来的危害

依据科学常识判断和有关文献,大量掺假食品药品流入市场后对美国社会经济秩序和民众生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显著之处在于掺假食品药品的摄入会在或长或短时间内危及人体生命健康,损害个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和生理功能。

相对来说,这一点其实较好理解。与动植物类似,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同样需要各类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支撑,各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也需维持在一个大体平衡状态。唯有如此,人体才能为各种日常活动提供所需的必备能量。“人是一社会性动物,从人类历史最早期开始,食品便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60]因此,摄取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便成为人体补充能量的重要来源,其背后反映了食品卫生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关联。然而,掺假食品所使用的各类化学物质虽然一定时期内能够有效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但这些物质在被吸收后会对人体生命健康形成潜在的,且有时是致命的危险,特别是其中防腐剂的使用更甚。“使用任何一种化学防腐剂都是最受人指摘的,不论其使用后会发生什么。”[61]就拿维利所提及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三种防腐剂——硼砂(Borax)、硼酸和亚硫酸钠(Sulfite of Soda)来说,食物中的硼砂和硼酸轻则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抑制营养素的吸收,促进脂肪分解,使体重减轻,重则导致呕吐、腹泻、红斑、循环系统障碍、休克、昏迷等所谓硼酸症;亚硫酸钠则对皮肤、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支气管炎等症状。

相比于掺假食品,专利药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现代制药工业所生产的药品虽然能够缓解病痛,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正规途径下生产的药品尚且如此,更何况没有任何生产资质、纯粹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专利药了。根据前述,专利药中普遍掺有大量酒精、吗啡等物质,这些物质的摄入不仅对人体无益,反而会使患者上瘾,进而破坏心血管系统、肠道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危害极大!

第二,掺假食品药品以其在成本和价格上的“双低”优势严重扰乱了食品药品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也进而损害了美国出口产品的海外声誉,造成美国食品药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

有如前述,市场一体化和食品生产专业化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美国19世纪中后叶的大规模食品药品掺假。反向思之,食品药品掺假的出现和横行也打乱了市场中原有的食品药品正常交易秩序。从小处来说,市场秩序的紊乱既不利于行业本身的自律规范,又更加促使各州之间高筑贸易壁垒,以防本州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由此之故,原有各州旨在为打击食品药品掺假而颁布的监管法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令牌”,其最终结果无外于加剧各州之间的贸易摩擦,而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也导致美国食品药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双重下滑。

国内市场尚且如此,国外市场亦不容乐观。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诸国在食品药品立法监管方面远远走在美国前面。法国于1851年颁布全国性综合食品监管法律,德国于完成统一后的1879年颁布类似法律,英国的立法步骤则更为频密和细化,分别在1860年、1872年、1875年制定了《食品与饮料掺假法》、《食品与药品掺假法》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三部重要法律,而荷兰则早于1829年就已颁布法律,虽然该法仅仅是针对有毒添加物的限定。[62]上述各国不仅将其法律应用于监管国内食品药品生产,而且也将使用范围延伸至国外贸易,由此而来的产品达标要求对美国食品药品出口构成极大威胁。最具典型的当属19世纪末美德之间由于德国对进口美国肉制品采取严格检验措施而爆发的严重外交事件。[63]虽然从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70年代,针对美国当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这一既成事实,英国、法国、希腊、土耳其、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等欧洲主要肉制品进口国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就已对进口美国肉制品严加检验,而19世纪90年代美德之间的这起“美牛风波”则主要源于卫生和健康考虑,这对于美国肉制品行业来说不仅损害经济利益,而且也重创其国际信誉。

第三,食品药品掺假问题也削弱了美国政府的公共权威和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在民众看来,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是现代政府的应尽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能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将被兼有选民和消费者双重身份的美国民众视为政府治理社会问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之一,并会影响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观感。美国南北战争后所出现的食品药品掺假问题不仅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行政能力的羸弱,而且也严重伤及联邦政府本应具有的公共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