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实词和虚词

2 实词和虚词

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很多类,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有实际意义的词叫实词。实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四种。

(1)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词。例如:

(一)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榖梁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崔杼(zhù,ㄓimg)率领着军队来攻打我们北部的边邑。

(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赵王难道因为一块璧的原故来欺骗秦国吗?上列各例中加着重号的都是名词。

(2)动词 动词是表示行动或者变化的词。例如:

(一)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后秦国攻打赵国,打下了石城。

(二)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史记·项羽本记》)——“是时”,这个时候。“河”,黄河。

(三)李归等死。(《史记·陈涉世家》)上列各例中加着重号的都是动词。(3)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者状态的词。例如:

(一)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赦”,宽赦,不计较。“举”,举用。

(二)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赵王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然”,对。

上列各例中加着重号的都是形容词。

(4)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者行动的数量的。例如:

(一)汉发车二万乘。(《史记·汲郑列传》)

(二)夫虞卿蹑屩担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蹑”(niè,ㄋㄧimg),穿鞋。“屩”(qiāo,ㄑㄧㄠ),草鞋。“簦”(dēng,ㄉㄥ),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和现在的雨伞相似。“镒”,量词,二十四两为一镒。

(三)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史记·项羽本记》)——“楼烦”,汉时北族之一,其人善于骑射。“三合”,交锋三个回合。“辄”(zhè,ㄓimg),每每,总是。上列各例中加着重号的都是数词,加号的是量词。

二、虚词 没有实际意义,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叫虚词。虚词又分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等七种。

(1)代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词,有时也可以代替动词或者形容词。代词的作用在于行文时避免相同词语的重复出现,以求得文章的简洁。

代词可以分为三身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等。例如:

(一)(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论语·阳货》)

(二)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雍也》)——“问”,探问。

例(一)的“予”是第一身代词,阳货自称;“尔”是第二身代词,称代“孔子”;例(二)的“之”是第三身代词,称代“伯牛”。

(三)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孟子·尽心下》)——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战争好一些的倒是有。

(四)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民去打仗,这叫做抛弃人民。

例(三)的“彼”和“此”都是指示代词指代“战”;例(四)的“是”也是指示代词,指代“以不教民战”这件事。

(五)子张曰:“子夏云何?”(《论语·子张》)——子张问道:“子夏说了些什么?”

(六)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由”,经过。“斯道”,这条道路,在这儿是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之道”。孔子说:“谁能够出入不经过门户呢?为什么没有人通过这条仁义之路呢?”

(七)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乎”同“于”,在这儿当“向”讲。“吾子”,你。有人向曾西问道:“你跟子路比起来谁贤德呢?”

例(五)的“何”(问事),例(六)的“谁”(问人),例(七)的“孰”(问人,一般用于选择问)都是疑问代词。又例(六)的“莫”是无指代词,当“没有人”讲;例(七)的“或”是虚指代词,当“有人”讲。

(2)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它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意义。例如:

(一)武安日益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横”(hèng,ㄏimg),骄横。武安侯一天天地更加骄横起来。

(二)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古代诸侯自己的谦称,可译为“我”。“直”,只。我并不能喜好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三)事已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的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例(一)的“益”表示程度,例(二)的“直”表示范围,例(三)的“已”表示时间,例(四)的“未”表示否定,都是副词。

(3)介词 介词一般用来介绍名词或代词给句中的动词,以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原因等意义关系。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与”等。例如:

(一)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旅”,祭山叫旅。

(二)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繁”,繁殖。“启”,开花。“蕃”,茂盛。“长”,成长。“臧”,同藏。

(三)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荀子·乐论》)——“钟”、“鼓”、“琴”、“瑟”(sè,ㄥimg(都是古代的乐器。君子用钟鼓表达心意,用琴瑟娱乐心情。

(四)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记》)——汉兵十几万人都掉进睢水里去,睢水因为这个不能畅流了。

(五)公子与魏王博。(《史记·魏公子列传》)——“博”,下棋。

例一的“于”介绍表示处所的名词“泰山”,例(二)的“于”介绍表示时间的名词“春”、“夏”、“秋”、“冬”,例(三)的“以”介绍表示工具的名词“钟”、“鼓”、“琴”、“瑟”,例(四)的“为”介绍表示原因的代词“之”,指代上文“十万余人皆入睢水”。例(五)的“与”,介绍表示对象的名词“魏王”。

(4)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词。当然也可以连接词组。常用的连词有“与”、“而”、“以”、“则”、“虽……然……”等等。

连词“与”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名词或代词,当“和”讲。例如:

(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相”,帮助。现在仲由和冉求帮助季孙,远人不归服,却又不能使他们来归。

(二)吾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庄子·知北游》)——“若”,你。“之”指代一种道理。我和你知道那个道理,他和他不知道。

例(一)的“与”字连接“由”和“求”两个名词。例(二)的两个“与”字分别连接两个代词“吾”“若”、“彼”“彼”。

连词“而”的基本功能是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一)髡辞而行,至赵。(《史记·滑稽列传》)——“髠”(kūn,ㄎㄨㄣ)。淳于髡〔向齐威王〕辞别后就走了,到了赵国。这句话里的“辞”和“行”是动词,中间用“而”字连接,“而”字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可以译为“就”。

(二)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礼记·檀弓上》)——“睆”(huǎn,ㄏㄨimg),光滑。“箦”(zé,ㄗimg),床蓆。童子说:“美好而且光滑,是大夫的床蓆吧?”这句话里的“华”和“睆”是形容词,中间用“而”字连接,“而”字前后的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的两种性质,可以译为“而且”。

(三)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我难道是个匏瓜吗?哪儿能悬挂在那里〔让人看着〕,却不吃掉呢?这句话里的“系”和“〔不〕食”是动词,中间用‘而’字连接。“而”字前后两项在意思上有转折,可以译为“却”。

连词“以”的基本功能和“而”字差不多,不过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思上绝对没有转折关系。现在只介绍一下“以”字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有目的关系和结果关系的。例如:

(一)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述而》)——“肆”,作坊。子夏说:“各种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学习来求得那个真理。”

(二)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苦”,厌。“刑其长吏”,揭露当地长官的罪状。

例(一)的第一个“以”字连接动词“居〔肆〕”和“成〔其事〕”,“成其事”是“居肆”的目的。第二个“以”字的用法与此相同。例(二)的“以”字连接动词“杀〔之〕”和“应〔陈涉〕”,“应陈涉”是“杀之”的目的。“之”指代“长吏”。

(三)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以致忘记了忧愁。

(四)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息夫弓传》)——“昔”,从前。“蹇”(jiǎn,ㄐㄧimg)。例(三)的“以”连接形容词“乐”和动词“忘〔忧〕”,“忘忧”是“乐”的结果。例(四)的“以”连接动词“〔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和“败〔其师〕”,“败其师”是“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的结果。

连词“则”的基本功能也是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一般可以译为“就”。它和“而”字不同的是“则”字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一般具有因果(或条件)关系。例如:

(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里的“思”和“得”是动词。中间用“则”字连接,“则”字前面的一项是原因(或条件),后面的一项是结果(或后果)。可以译为“就”。

(二)恭则不侮,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对人]恭敬就不会受到欺侮,〔对人〕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恭”是形容词,“〔不〕侮”是动词,“宽”是形容词,“得〔众〕”是动词,中间都用“则”字连接,“则”字前面的一项是条件,后面的一项是后果。也可以译为“就”。

连词“虽……然……”是用来连接句子的,它们分别用在两个小句里,以表示一种让步的关系。例如:

(一)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深沉好书。(《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然跟那班酒徒混在一起,但是他这个人稳重深沉喜欢读书。

这句话里的“虽”“然”连接两个小句子,前后呼应,表示一种让步的关系。类似这样的连接词还有一些 以后在课文中还可以见到。

(5)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它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就以“之”字而论,它有时用来作为句子里某一个成分的标志,有时用来凑足一句话的音节。例如:

(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陷”,穿。“何如”,怎么样。这句话里的两个“之”字都是一种标志,它标志“子”是用来修饰“矛”和“盾”的,这两个“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句话里的“之”字就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的,单说“公子勉矣”站不住。

作为助词的“之”还有别的用法;古代汉语里的助词也不只是一个“之”字,这些在以后各课里还要分别讨论。

(6)语气词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的。例如:

(一)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二)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巴、蜀亦关中地也。(《史记·项羽本纪》)

(四)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史记·项羽本纪》)例(一)的“乎”表示疑问,例(二)的“乎”表示感叹,例(三)的“也”表示陈述,例(四)的“者”表示提顿。

(7)叹词 叹词是独立在句子之外表示感叹的词,没有实际的意思,也没有造句的功能。叹词都是象征感叹声音的。例如:

(一)从者曰:“嘻!速驾!”《左传·定公八年》)——跟从的人说:“喂!赶快驾车!”

(二)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三)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太息”,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