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判断句

4 判断句

在汉语里,有一类句子的谓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的,这类句子叫做名词谓语句;就其内容来说,这类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构成了一个判断,所以又叫做判断句。

下面我们就肯定的判断句和否定的判断句来分别加以讨论。

一、肯定的判断句 在先秦的汉语里,肯定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系词“是”。例如:

(一)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二)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国语·越语下》)——“不穀”,古代国君自己的谦称。“蠡”(lí,ㄌí),范蠡,春秋时代越国的大夫。

上列各例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没有用系词“是”。如果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系词“是”是不可少的。比方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句尾的“也”字是语气词,不必翻译。

肯定的判断句的主语的后面,常用语气词“者”字提顿,谓语的后面常用语气词“也”字结尾。例如:

(一)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庠”(xiáng,ㄒㄧimg)、“校”、“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二)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三)虞卿者,游说之士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shuì,ㄕㄨimg)。

例(一)里的三个判断句的谓语是注释主语的;例(二)、例(三)这种内容的判断句常常出现在传记文里。

作为系词的“是”字在汉代的作品里已经见到。例如:

(一)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二)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论衡·祀义》)

二、否定的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里,否定的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定用“非”字。例如:

(一)鬼非人也。(《墨子·大取》)

(二)此非君子之言。《孟子·万章上》)

上列二例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用了“非”字,以构成否定的判断,这种用法的“非”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