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孟子见梁襄王。出,语①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②问曰:‘天下恶乎定?’③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④之?’对曰:‘不嗜⑤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⑥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⑦作云,沛然⑧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⑨。其如是⑩,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⑪,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⑫。诚如是⑬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⑭,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语”(yù,),告诉。
②“卒然”,突然。“然”是古代汉语形容词词尾。
③“天下恶乎定”,“恶”(wù,),是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这儿的“乎”字等于“于”。“恶乎”就是“于何”。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
④“一”,统一。
⑤“嗜”,爱好。
⑥“与”,归从。
⑦“油然”,充盛的样子(形容雨前的浓云密布)。“然”是古代汉语形容词词尾。
⑧“沛然”,盛大的样子(形容雨大而且急)。“然”是古代汉语形容词词尾。
⑨“则苗浡然兴之矣”,这儿的“之”字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的。“浡然”,旺盛的样子(形容禾苗长得很盛)。“然”是形容词词尾。
⑩“其如是”,这儿的“其”字当“如果”讲,是古代汉语表示假设的连词。
⑪“人牧”,统治人民的人(指君王)。“人牧”等于“牧人者”。
⑫“引领而望之”,“引领”,伸着脖子。这儿的“而”字联系“引领”和“望之”这两个动作行为,前者是后者的方式。这种用法的“而”字可以不必译出。
⑬“诚如是”,这个“诚”字当“果真”、“如果”讲,也是古代汉语表示假设的连词。
⑭“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这儿的“由”字同“犹”,当“如同”讲。“水之就下”原是“水就下”,用“之”取消其独立性,作“由”的宾语。
【解题】
这一章表现出孟子反对兼并战争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反映了人民的要求。
但是他主张用“仁政”来代替战争以求得统一,这仍是统治阶级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人民生活的痛苦。
2.昔者①,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②,子产使校人③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④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⑤,攸然而逝⑥。”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⑦!”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
【注解】
①这儿的“昔”字当“从前”讲,“昔”字后头加“者”字表示停顿。
②“有馈生鱼于郑子产”,这儿的“有”字同“或”,当“有人”讲。“生鱼”,活鱼。这儿的“于”字是“给”的意思。
③“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官。“畜之池”,等于说“畜之于池”,这个位置上的“于”字当“在”讲,古代汉语里常常省略。
④“反命”,回报。“舍”,捨,放。“少”,稍过了一会儿。
⑤“圉圉焉”,侷促困倦的样子。“圉”(yǔ,)。“洋洋焉”,舒畅得意的样子。这儿的“焉”字粘附“圉圉”、“洋洋”之后,有人以为也是古代汉语形容词的词尾。
⑥“攸然而逝”,“攸然”,自得的样子。这儿的“然”字粘附在“攸”字之后,是古代汉语形容词的词尾。“逝”,游向水的深处。这儿的“而”字是助词,它标志“攸然”是“逝”的状语。
⑦“得其所哉”的“所”字是名词,当“处所”、“地方”讲。
⑧“予既烹而食之”,这儿的“既”字当“已经”讲。“而”连接“烹”和“食”这两个同属于一个主动者的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
3.禹稷当平世①,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②,居于陋巷③,一箪食④,一瓢饮⑤,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⑦。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⑧。禹稷颜子易地⑨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⑩,救⑪之,虽被发缨冠⑫而救之,可也。乡邻⑬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⑭也,虽闭户可也。”(《孟子·离娄下》)
【注解】
①“禹稷当平世”,“禹”是夏代的帝王,相传他治洪水有很大的功绩。“稷”是周人的始祖,相传他做过尧时的农官。“平世”,太平时代。
②“颜子当乱世”,“颜子”是孔子的学生颜回。“乱世”跟“平世”相反,混乱的时代。
③“陋巷”,陋狭的住处。(注意:这儿的“巷”字不是指街巷之巷。)
④“一箪食”,一竹筐饭。“箪”(dān,ㄉㄢ),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⑤“一瓢饮”,一瓜瓢水。
⑥“人不堪其忧”,旁人受不了那种忧苦。
⑦“禹稷颜回同道”,意思是夏禹后稷和颜回所遵循的“道”(原则、准则)相同。
⑧“是以如是其急也”,“是以”,因此。“如是其急也”,等于说“其急也如是”,意思是说夏禹后稷才如此这般地忧急的。有人认为这儿的“其”字等于“之”,“如是其急”就是“如是之急”。
⑨“易地”,换个处境,换个地位。
⑩“同室之人斗者”,“斗”,互相争斗。这个“斗”字本来是名词“人”的定语,现在移在中心词“人”的后面,用“者”字煞尾。
⑪“救”,止,这儿有“排解”的意思。
⑫“虽被发缨冠”,这儿的“虽”字当“即使”、“就是”讲。“被发”,披散着头发,来不及把头发束好。“缨冠”,“缨”本来是冠上的绳子,自上而下地系在颈上的。这里“缨冠”的意思是急于戴冠,来不及把缨子系在颈上,和冠一起戴在头上。“被发缨冠”,言其非常慌忙。
⑬“乡邻”,旧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儿的“乡邻”,是家乡街坊的意思。
⑭“惑”,奇怪,很难理解。
【解题】
孟子认为:夏禹后稷的“三过其门而不入”和颜回的“贫而乐”,在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上是相同的。其所以一劳一佚,乃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这种看法,透露了孟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思想。
这种思想又反映在下文的比喻里:同室相斗,就应该急起排解;乡邻相斗,就可以闭户不管。——同室相斗,“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这是对的;乡邻相斗,如果也“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在孟子看来,这就是“不知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①,未足②与议③也。”(《论语·里仁》)
【注解】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其实是“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的倒装,定语包含的字数较多,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读起来嫌累赘笨重,所以把它倒装在中心词的后面,用“者”字煞尾,在中心词“士”和后置的定语“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间没有加“之”字。“志于道”,专心向往于道。“耻恶衣恶食”,就是“以恶衣恶食为耻”。“恶”,当“粗劣”讲。
②“未足”,不必,不值得。
③“与议”,就是“与之议”(这个“之”指代上文的那种“士”)。在古代汉语里,介词“于”的宾语(一般是代词“之”)常常省略。“议”,商议,商讨。
【解题】
在这一章里,孔子谴责了那些向往于“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的虚伪之士。
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居是邦②也,事其大夫之贤者③,友其士之仁者④。”(《论语·卫灵公》)
【注解】
①“善其事”的“善”,“利其器”的“利”,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就是“使其事善”(把他的工作做好),“使其器利”(把他的工具弄快)。
②“居是邦”,住在这个国家。
③“事其大夫之贤者”的“事”是动词,当“侍奉”讲。“大夫之贤者”,这种句法其实是“贤大夫”的倒装——定语“贤”倒装于中心词“大夫”的后面,用“者”字煞尾,再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字,这个“之”字使其表面上具有分母分子的关系,当“里头的”讲。“大夫之贤者”,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说成“大夫里头的贤良的”。
④“友其士之仁者”的“友”用作动词,当“结交”讲,“士之仁者”,句法跟“大夫之贤者”一样。
【解题】
这一章说明了孔子所主张的“为仁”的途径。他认为侍奉什么人,结交什么人,应有所选择;但他所说的“贤”和“仁”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
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真理,对我们还是很有用处的。
6.越王①问于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②,罚严而必③,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④,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⑤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⑥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⑦,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解】
①“越王问于大夫种”,种指文种。
②“赏厚而信”,赏得很多而且有信用。
③“必”,果断,决断。
④“于是遂焚宫室”,这儿“于是”和“遂”连起来用,只当“于是”或只当“遂”讲。
⑤“比死敌之赏”,“比”,比照。“死敌”,“敌”当“抗敌”讲,是动词,在这里作“死”的宾语。“死”和“敌”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动宾关系,意思是“为抗敌而牺牲”。
⑥“北”,败走。
⑦“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即“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之人”。句法特点是:定语“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移往中心词“人”之后,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标志,用“者”煞尾。
【解题】
韩非子是主张法治的,在这里他藉“焚宫室”的故事说明统治者要对人民守信,赏罚分明,从而证明法治的重要性。这种主张,在当时虽然有一定进步性;但是,他的出发点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7.马骇舆①,则君子不安舆;庶人②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③静之④;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⑤。选贤良,举笃⑥敬,兴⑦孝悌,收孤寡,补贫穷⑧,如是,则庶人安政。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⑨。传⑩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复舟。”此之谓⑪也。(《荀子·王制》)
【注解】
①“舆”,车。
②“庶人”,普通老百姓。
③“莫若”,不如。
④“静之”,使之静,这儿的“静”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⑤“惠之”,“惠”当“恩情”、“好处”讲,“之”指代上文的“庶人”,意思是加惠于庶人。
⑥“笃”,忠实,全心全意。
⑦“兴”,提倡,鼓励。
⑧“贤良”、“笃敬”、“孝悌”、“孤寡”、“贫穷”,都是以定语代替以名词为中心词的主从词组。“贤良”,就是贤良之人;“笃敬”,就是笃敬之人;“孝悌”,就是孝悌之德;“孤寡”,就是孤寡之人;“贫穷”,就是贫穷之人。
⑨“君子不安舆”,“君子不安位”,“庶人安政”,“君子安位”,这些句子的“安”字下面都省略“于”字。
⑩“传曰:‘……’”,《荀子》书中常有“传曰:‘……’”,所引的话都是传闻。
⑪“此之谓也”,就是“谓此也”,“此”作为“谓”的宾语,调到前头,加“之”标志。
【解题】
荀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当时敢于大胆地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复舟”,这是很不容易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荀子的这些话还是给统治阶级的警告,劝统治阶级要照顾一些人民的利益,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8.臧孙①行猛政②,子贡非之③,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④?推贤举能⑤,抑恶扬善⑥;有大略⑦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⑧;家给人足⑨,囹圄⑩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⑪心流涕,三月不闻竽⑫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⑬!”(《后汉书·陈宠传·引新序》)
【注解】
①“臧孙”,复姓。
②“猛政”,苛刻暴虐的政令。
③“子贡非之”,“非”,责难。
④“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独”,难道,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
⑤“推贤举能”,推荐贤人,抬举有能力的人。
⑥“抑恶扬善”,“抑”,遏止。“扬”,表扬。
⑦“大略”,大计谋。
⑧“小疵”,小毛病。
⑨“家给人足”的“给”和“足”是同义词,都当“富足”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家富足,人人富足”。
⑩“囹圄”(líng yǔ,ㄌㄧ),监狱。
⑪“叩”,槌。
⑫“竽”(yū,ㄩ),古代的一种乐器。
⑬“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他活着的时候被人爱戴,死后使人悲伤。“见爱”,是被动式,即“被爱”。
【解题】
子贡给行猛政的统治者以警告,举出子产做效仿的榜样,藉以缓和阶级矛盾,以便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但尽管如此,子贡的主张如能实现,在客观上还是会给人民带来一些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