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动的表示法

1 被动的表示法

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句法,是指借助于一定的表示被动的词而造成的句法。古书上常见的表示被动的句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在动词后面加“于”字,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一)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屦”(jù,ㄐimg),古代的一种麻鞋。“流血及屦”,血流到麻鞋上。

(二)(怀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所以楚怀王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例(一)就动词“伤”来说,主语“郤克”是被动者,“矢”是主动者。例(二)就动词“惑”来说,主语“怀王”是被动者,“郑袖”是主动者;就动词“欺”来说,被动者仍是“怀王”,主动者是“张仪”。从这些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于”字的用法来。

第二,“见……于……”式。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并在动词后面加“于”字,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一)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暗地里,秘密地。例(一)就动词“爱”来说,主语“弥子瑕”是被动者,“卫君”是主动者。例(二)就动词“欺”来说,“臣”(蔺相如)是被动者,“王”(秦王)是主动者。这种句法,既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动词的被动性,又在动词后面加“于”字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因而所表示的被动的意思就更加明显。

在这种句法里,有时只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例如:

(三)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史记·高祖本纪》)——“妪”(yù,img),老妇。

(四)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在这种情况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通常是不可知或不必说的。

第三,“为……所……”式。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所”字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例如:

(一)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上》)——“谮”(zèn,ㄗimg),诬陷,谗害。

(二)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杨仆〕为荀彘所缚。(《史记·酷吏列传》)

例(一)就动词“谮”来说,主语“世子申生”是被动者,“㛤姬”是主动者。例(二)就动词“杀”来说,“如姬父”是被动者,“人”是主动者。例(三)就动词“缚”来说,主语“杨仆”是被动者,“荀彘”是主动者。这种“为……所……”式的表示被动的句法,在古书中最为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里。

在这种句法里,有时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面不用“所”字。例如:

(四)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史记·高祖本纪》)——“当”,挡。

(五)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困”,困扰。

在这种句法里,有时又只用“为”字,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隐而不提。例如:

(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七)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史记·晋世家》)

有时“为”“所”紧紧相连,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例如:

(八)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若属”,你们这班人。“且”,将。

在这种情况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也是隐而不提的。

第四,在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例如:

(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日”,一旦。“虽”,即使。

(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从例(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句话看来,“见”、

“被”对举,可以证明“被”字的用法和“见”字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