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无所……”、“何所……”

3 “有所……”、“无所……”、“何所……”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见到在“所·及物动词”这个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用“有”字或“无”字。从句法上分析,这个“有”字或“无”字是主要动词,“所·及物动词”这个名词性词组是充当“有”或“无”的宾语的。例如:

(一)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史记·荆轲列传》)——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要同他一块儿去〔秦国〕;那个人在远方,还没有来,〔荆轲〕就替他先整备行装。

(二)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过”,过访。“故”,特意。

(三)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数”,计算。

(四)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史记·淮阴侯列传》)——“内府”,内库。“罢”,同“疲”,“怨望”,怨恨。

如果照字面上来硬译,那么——

例(一)的“荆轲有所待”,当是“荆轲有所等待〔的人〕”;

例(二)的“不宜有所过”,当是“不应该有所过访〔的人〕”;

例(三)的“公无所追”,当是“你没有所追〔的人〕”;

例(四)的“容容无所倚”,当是“摇动不定没有所倚靠〔的东西〕”。

但是这样的翻译显然不合现代汉语的说法。比较恰当的翻译应该是——

例(一):荆轲等待谁;

例(二):不应该过访谁;

例(三):你没有追谁;

例(四):摇动不定没有什么倚靠。

“谁”、“什么”这些疑问词在上面这四句译文中都不是用来表示询问的,而是借用来指称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的。但是古代汉语的疑问词“谁”、“何”都没有这种用法,要表达这层意思,就得借助于“所”字。——表示肯定的用“有所……”,表示否定的用“无所……”。

在古代汉语中,又常常见到在“所·及物动词”这个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用“何”字,构成“何所……”的说法,其实这个说法不过是“所……〔者〕〔为〕何”的压缩和倒装。例如:

(五)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言语》)

(六)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史记·淮阴侯列传》)例(五)的“何所似”就是“所似者为何”,意思是“像的东西是什么”。这跟“象什么”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是句法不同。“象什么”用古代汉语来说是“何似”,“似”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而“何所似”是一个句子,主语是“所似〔者〕”,谓语是“何”,由于古汉语疑问词一般不放在句尾,所以“何”字倒装在“何似”的前面,这样就构成了“何所似”的说法。

同样,例(六)的“何所不诛”就是“所不诛者为何”,意思是“不被诛灭的地方是哪儿”,不过这是一个反问句,并不要求回答,意思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诛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