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课文

1.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远者来。”(《论语·子路》)

【注解】

①叶公是春秋时楚国的大夫,叫沈诸梁。叶(shè,ㄕimg),是他的食邑。

②“近者”,“者”是助词,放在形容词之后,意思是近处的〔人〕。下文“远者”,远方的〔人〕。

③“说”就是后来的“悦”字,当“喜乐”讲。“来”这儿有归附的意思。

【解题】

孔子认为要搞好政治,应做到使“近者悦,远者来”,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他的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照顾了人民的利益,在当时还是有些进步意义的。

2.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解】

①“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郢”(yǐng,ㄧimg),今湖北江陵县。“遗”(wèi,ㄨimg),送给。“书”,信。

②“夜书”的“书”字是动词,这儿当“写信”讲。

③“尚明”,以明察为贵。

④“举贤而任之”,选拔贤能的人任用他。

⑤“白”,告诉。

⑥“国以治”,国家因此太平。

【解题】

这个故事讽刺了一般爱穿凿附会的人。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注解】

①“我非生而知之者”,这里的“者”是助词,当“……的人”讲。

②“好”,爱好。“敏”,勤勉。“以”,连词,与“而”同。“之”,泛指“知”和“求”的对象。“古”,这儿指孔子以前的历代文化。

【解题】

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而是勤勉求得知识的人。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注解】

①“足食,足兵”,使粮食充足,使兵器充足。

②“民信之矣”,这儿的“之”指代当时的政府和统治者。

③“去”,去掉,废除。

④“于斯三者何先”,在这三者当中先去掉哪一项。“三者”,指“食”、“兵”、“信”。下文“二者”则指“食”和“信”。

⑤“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国家就站不起来。

【解题】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政府只有取得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得到巩固。而武装力量和粮食是次要的。

5.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img,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注解】

①匡章、陈仲子都是战国时齐国人。

②“岂”,难道。“岂不”,等于说“岂非”,难道不是。注意这个“不”字用与“非”同。

③“诚”,真正的。“廉”,这儿的意思是:不苟求于人,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④“闻”,听见(区别于“听”)。“见”,看见(区别于“视”)。

⑤“螬”(cáo,ㄘimg),李子上的蠹虫。“实”,果食。

⑥“匍匐”(pú fú,攵imgimg),两手伏在地上爬行。

⑦“于齐国之士”,这儿的“于”字当“在……中”讲。

⑧“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巨擘(bò,勹img)”,大拇指。这儿的“以……为”含有意谓之意。“以仲子为巨擘”,就是以仲子为最好的意思,这是修辞性的说法。

⑨“恶能”,哪儿能。古代汉语里“恶”字常和“得”、“能”、“足”等字连用。

⑩“充”,充分做到,充分贯彻。“操”,节操,操守,操行。

⑪“蚓而后可者也”,“蚓”,蚯蚓。这儿用作动词,意思是“变成蚯蚓”。这儿的“者”字和“也”字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示非常决定的语气。

⑫“槁壤”,干土。“黄泉”,地下的浊水。

⑬“仲子所居之室”,古代汉语里“所”字放在动词之前,有指示作用,它指示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这儿的“所”字放在动词“居”的前面,指示“居”的对象——“室”。现代汉语只说“仲子住的屋子”就可以,不必在动词前面加“所”字,当然现在书面语言也还有在这种场合加“所”字的,这是古代语法的遗留。又“仲子所居之室”的“之”字可以省去,说成“仲子所居室”,句法和意思都不变。

⑭“伯夷之所筑”,由于“所”字有指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的作用,所以古代汉语里允许在这种场合省略跟在动词之后而被“所”字所指示的名词(即动作行为的对象)。象这儿动词“筑”的前面有“所”字,动词后面被“所”字所指示的名词“室”就可以省去。这时“所”字兼有称代作用,“所筑”具有名词性,被“伯夷”这个定语所修饰。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伯夷所筑的〔屋子〕”。“之”字是定语的标志,不必译出。“伯夷”,商末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⑮“抑亦”,还是。这是古代汉语用于选择问句的连接词。也可以单用“抑”。“盗跖”,是古代的一个有名的大盗。

⑯“何伤”,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熟语,论字面“伤”的意思是妨害。“何伤”就是“妨害什么”,跟现代的“有什么关系”相近。

⑰“身”,亲自。“屦”(jù,ㄐimg),麻鞋。“辟img”,缉麻。

⑱“以易之也”,这儿的“易”字当“交换”讲。“之”指代上文的“室”、“粟”。

⑲“世家”,世世代代做卿大夫的人家。

⑳“兄戴,盖禄万钟”,陈仲子的哥哥名戴,是齐国的卿,盖是兄戴的封地。受封的卿大夫收取封地的租税,作为收入,这叫“禄”。“钟”是古代量制的单位,旧说等于“十釜”。“万钟”,极言受禄之多。

㉑“他日”,等于说“有一天”。

㉒“频顣”,皱着眉额发愁的样子。“频”跟“颦”相通,“顣”(cù,ㄘimg),跟“蹙”相通。

㉓“恶用是鶂鶂者为哉”,“鶂鶂”,鹅的叫声,“鶂鶂者”就是鹅。“恶用……为”就是古代汉语常见的“何以……为”,现代的说法就是“要……做什么”。

㉔“尚”,还。“充其类”也就是“充其操”的意思。有人说“充其类”的意思是贯彻自己的意志于生活中的一切事例。

【解题】

陈仲子辟兄离母,不食不义之禄,不居不义之室,这是对当时的制度的反抗,他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但孟子不同意陈仲子的这种做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当然,象陈仲子那样想脱离社会而生活,想不依靠别人而成为“廉上”,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6.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解】

①“乡校”,大约是郑国都城中的一个养老而兼校射的地方。

②然明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姓鬷,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③“毁乡校,何如”,这儿的“何如”当“怎么样”讲。是商量可否的。

④“其所善者”的“善”字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善”。

⑤“若之何毁之”,这儿的“若之何”当“怎么”(为什么)讲,是询问原因的,用在动词“毁”的前面。

⑥“岂不遽止”,“遽”(jù,ㄐimg),马上,立刻。这句话的意思是未尝不能把大家的嘴立刻堵住。

⑦“大决所犯”,河流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克”,能够。

⑧“闻而药之”的“药”字,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以之为药”的意思。

⑨“信可事也”的“信”字,当“真”、“的确”讲。

⑩“其郑国实赖之”,有人说这儿的“其”字当“则”讲。

⑪“二三臣”,指郑国的一些大夫(执政的人)。

【解题】

子产反对毁乡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的,但是他主张经常倾听群众意见,这一点还是好的。这样的统治者就有可能采取一些开明的政治措施,给人民带来某些好处。

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察今》)

【注解】

①“契”,刻。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在这句话里,“从”是介词,在意念上它的宾语是代词“是”(这儿)。现在这个“是”字放在句子的开端,充当了全句的主语,所以在“从”字的前面用助词“所”字来指示称代,这样,“所从坠”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而“吾剑”充当它的定语,用助词“之”标志。“吾剑之所从坠”整个词组带有名词性,充当了全句的谓语,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名词谓语句),不用系词“是”。——以上是这句话的句法分析。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或“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③“从其所契者”,“所契者”的“所”指示动词“契”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但这对象是不必明言的,因此在动词后加助词“者”。

④“以故法为其国”,意思是“用老办法治理他的国家”。“为”在这儿有“治理”的意思。

⑤“徙”,改变。

⑥“以此为治”的“为”,有“进行”的意思。

【解题】

“刻舟求剑”的故事,有力地讽刺了把事物看成固定不动、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荀子·子道》)

【注解】

①“鲁大夫练而床,礼邪?”根据《礼记·间传》的说法,父母丧葬后一年多,孝子的丧服有些改变,这时可以改戴“练冠”(一种白色的丝质帽子);但是这时还只能“居垩室”(不加粉饰的屋子),“寝有席”;必须再过一年多,等到完全除服(脱孝)后,才能睡床。“鲁大夫练而床”,在子路看来,于丧礼不合,所以问孔子“礼邪?”

②“徒”,乃(竟然)。

③“女问非也”的“非”字,当“不对”讲。

④“礼”,是游离成份,意思是“在礼上”、“按礼来说”。

⑤“不非其大夫”的“非”字,是动词,当“责难”讲。

【解题】

通过鲁大夫不守“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礼”是虚伪的。通过子贡所说的“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更可以看出“礼”完全是一种维护等级制度的东西。

9.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礼记·檀弓下》)

【注解】

①知悼子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知罃,亦称荀罃。

②平公,春秋时晋平公;悼公之子,名彪。

③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太师(掌管音乐的最高官员)。李调是晋平公的近臣。“侍”,陪坐饮酒。

④“鼓钟”,敲钟。这儿的“鼓”字是动词。

⑤杜蒉是晋平公的宰夫(厨师)。

⑥“安在”,在哪儿。这儿的“安”字是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

⑦“寝”,寝堂。

⑧“历阶”,登阶不停足的意思,形容匆忙急遽。

⑨“升”,登堂。

⑩“酌”,斟酒。

⑪“北面”,面向着北方。

⑫“降”,走下堂来。

⑬“趋”,快跑。

⑭“平公呼而进之”,这儿“呼”和“进”两个动词共同管辖一个宾语代词“之”(指代杜蒉),第二个动词“进”字为使动用法,“进之”就是“使之进”。

⑮“曩者”,“曩”(nǎng,ㄋimg),是古代汉语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它有时用来表示较远的过去,有时用来表示最近的过去。这儿用来表示最近的过去,等于说“刚才”。这儿的“者”字用来表示顿宕。

⑯“或”,也许。

⑰“开予”,启发我。

⑱“饮旷”,使旷饮。这儿的“饮”字为使动用法。下文“饮调”、“饮寡人”和三处“饮之”的“饮”字同。(注意:那三个“之”字分别指代师旷、李调和杜蒉本人。)

⑲“子卯不乐”,旧说商代的纣王死于甲子日,夏代的桀王死于乙卯日,这两个日子,古代的君王认为是忌日,不兴作乐。

⑳“知悼子在堂”,意思是知悼子虽已殡殓还没有安葬。

㉑“斯其为子卯也大矣”,这儿的“斯”字复指上文的“知悼子在堂”这件事。“为”,比。“大”,重大,严重。这句话的意思是:知悼子还没有下葬,这比起一般“子卯”忌日来更严重,更不应奏乐。

㉒“不以诏”,就是“不以之诏”,这儿介词“以”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上文“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诏”,告。

㉓“亵臣”,最亲近的臣子。

㉔“亡君之疾”,这儿的“亡”同“忘”;“疾”,错误。

㉕“刀匕是共”,“刀”和“匕”原是餐具,这儿指食品而言。这是一种修辞性的说法。“共”就是“供”。这句话实际是“共刀匕”的倒装,宾语“刀匕”提到动词“共”的前面,加助词“是”标志。

㉖“与知”,过问。

㉗“防”,指君王应该防范的事情。

㉘“是以饮之也”,注意这儿的“之”字是第三身代词活用于指代第一身,“饮之”等于说“饮我”(指杜蒉本人)。

㉙“扬”,举。“觯”(zhì,img),古代的一种酒器。

㉚“爵”,也是古代的酒器,形制本和“觯”不同,这儿就指杜蒉所举之“觯”而言。

【解题】

本文叙述了“杜举”这一典故的来源。晋国厨师杜蒉觉得大夫知悼子死了未葬,晋平公便同臣子们饮酒作乐,于礼不合,他用罚酒的形式向平公进行了讽谏。

10.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新序·杂事》)

【注解】

①“彀弓”,引满弓。“彀”(gòu,ㄍimg)。

②“抚”,按着。

③“忿然”,生气的样子。“忿”(fèn,ㄈimg)。

④“作色”,变了脸色。

⑤“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这儿的“与”字是动词,有“帮助”、“从”一类的意思。“而”,却。“顾”,倒反,副词。这儿的“其”字活用于指代第二身,意思是“你的”。

⑥“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意思是杀人作为祭品。

⑦“乃雨”,才下雨。

⑧“凡吾所以求雨者”,意思是我求雨的总的(所有的)原因。这儿的“凡”字用来总指,是“一切”、“所有”的意思。

⑨“且”,将。

⑩“寡人将自当之”,我将亲自充当祭祀的牺牲品。

⑪“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比起来没有不同。

⑫“与上车归”这儿介词“与”字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公孙袭。

【解题】

梁君的御者公孙袭,通过“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的事实,勇敢地批评其主君“无异于虎狼”,这表现了公孙袭的“民为本”的思想,也反映了战国时代统治者的暴虐无道。但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当梁君听到对自己的统治有益的“善言”时,也就表现了象猎得禽兽一样的高兴。

11.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熟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世说新语·方正》)

【注解】

①张玄,就是张祖希,三国吴人。

②王建武,就是王忱,曾做荆州刺史,后为建武将军。

③范豫章,就是范宁,曾做豫章太守。“许”,处所。

④“敛衽”,整敛衣襟。“衽”(rèn,ㄖimg)。

⑤“熟视”,不断地注目。“良久”,甚久。

⑥“苦”,竭力。

⑦“遂不肯住”,“遂”,终于。“住”,留住,呆下。

⑧“让”,责备。

⑨“诣”(yì,img),至,就,动词。

注意:“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的“相”字,表示互相。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的“见”字,表示被动。

“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这儿的“相”字不表示互相,而具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这儿所称代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是第一身,“相识”等于说“识我”。这儿的“见”字不表示被动,而具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限于第一身)的作用,“见诣”,等于说“诣我”。

12.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颍川人。

②“远来相视”的“相”字不表示“互相”,而具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这儿所称代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是第二身,“相视”等于说“看你”。

③“一郡尽空”,这儿的“一”字是“整个”的意思。“尽”,都,皆。

④“止”,呆下来。

⑤“委”,委弃,扔下。

⑥“宁”,宁愿。

⑦“班军”,“班”当“还”讲,这儿为使动用法,“班军”意思是把军队调回去。

⑧“并”,都。

【解题】

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才有真挚的友谊,在这段小故事中,作者赞扬了荀巨伯为了友人不肯“败义以求生”、坚决与友人共患难的行为。

1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託,宁可以急相弃耶?”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献帝时做尚书令,入魏,官至太尉。王朗,字景兴,剡人,入魏,官至司空。

②“依附”,这儿是附载(搭船)的意思。

③“难”,这儿有拒绝、不允许的意思。

④“幸尚宽”,这儿的“幸”字当“好在”讲。

⑤“既以纳其自託”,“既以”,既然已经(“以”通“已”)。“纳其自託”,接受他的请託,意思是允许他搭船。

⑥“相弃”,这儿的“相”字不表示“互相”,而具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这儿所称代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是第三身,指那个搭船的人。“相弃”等于说“扔下他”。

⑦“携拯”,搭救。

【解题】

本文说明救人应该救到底,不应该半途而废。

14.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世说新语·贤媛》)

【注解】

①“陶公”,指陶侃,晋人,是陶渊明的曾祖。

②“坩”(gān,ㄍㄢ),盛东西的土器。“鲊”(zhǎ,ㄓimg),腌鱼、糟鱼之类。“饷”,赠送。

③“汝为吏,以官物见饷”,这儿的“见”字放在动词“饷”字的前面,不表示被动,不解释为“被”。这个“见”字具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限于第一身)的作用,“见饷”等于说“饷我”。

④“非唯……乃……”,不但……倒反……。

【解题】

陶侃以官物奉母,反而遭到母亲的谴责,表现了陶侃母亲的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