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课文

1.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韩非子·说林上》)

【注解】

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根据《韩非子》的另一条记载,管仲管理齐国的外交,隰朋管理齐国的内政。

②“孤竹”,古代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一带。

③“行山中”,就是“行于山中”,这儿省略介词“于”字,当“在”讲。

④“山之阳”,指山的向阳的一面。

⑤“山之阴”,指山的背阳的一面。

⑥“蚁壤”,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古时又叫“蚁封”,又叫“蚁蛭”(dié,ㄉㄧimg)。

⑦“仞”(rèn,ㄖimg),古代八尺叫仞。

⑧“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这儿的“以”字当“凭”讲;“圣”,精明通达。“而”,和。

⑨“至其所不知”,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⑩“不难”,这儿的“难”字是意动用法,“不难……”,意思是“不以……为难”,“不以为……难”。

⑪“师于老马与蚁”,就是“请教于老马与蚁”,这儿的“于”当“向”讲。

⑫“圣人”,有智慧的人。

【解题】

管仲隰朋在“至其所不知”的时候,尚且“不难师于老马与蚁”,这就说明人们应该善于向各方面学习。韩非子认为古代圣人最聪明,就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当然,生活在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是不能了解人民群众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条真理的。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上》)

【注解】

①“存乎人者”的“乎”字是介词,用法跟当“在”讲的“于”字相同。

②“莫良于眸子”,这儿的“莫”字是无指代词,当“没有东西”讲。这儿的“于”字用在形容词“良”的后面,其作用是用来引进作比较的事物,当“比”、“过”讲。“眸子”,瞳仁。

③“掩”,盖。

④“瞭”,明亮。

⑤“眊”(mào,ㄇimg),模糊。

⑥“廋”(sōu,厶ㄡ),隐藏起来。

【解题】

判定一个人胸中“正”与“不正”,主要应该观察他的言行,这与眸子的“瞭”与“眊”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孟子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3.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注解】

①“已”,停止。

②“木直中绳”,木头直的程度可以跟木匠用墨绳所弹的直线相合,这是说木头非常之直。

③“輮以为轮”“輮(róu,ㄖimg),本义是车轮的外周,这儿假借为“煣”(rǒu,ㄖimg),意思是以火熨木,使之弯曲。“轮”,车轮。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笔直的木材加以煣熨,拿来做车轮”。注意:“輮以为轮”就是“輮之以为轮”,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如果动词的宾语是代词“之”’而后面又紧跟着“以”字,那么,这个动词的宾语代词“之”字常常可以省略。

④“其曲中规”,车轮圆的程度可以跟用圆规画的圆相合,这是说车轮非常之圆。

⑤“虽”,即使。

⑥“槁”,干枯。

⑦“暴”,晒干。

⑧“挺”,直。

⑨“金就砺则利”,这儿的“金”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就”,这儿是“接触到”的意思。“砺”,磨刀石。这句话的意思是“刀剑接触到磨刀石(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了”。

⑩“日”,天天,每天。

⑪“参省乎己”,对自己参验反省。

⑫“知”,智。

【解题】

这段课文是从《荀子·劝学篇》中节选下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条真理,但是要胜于蓝,就应该出于蓝。这就是说首先应该虚心地学习,并且要经常对自己参验反省,这样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4.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梁惠王”,魏国的君王。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诸侯自己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这儿的“于”字当“对于”讲。古代汉语的句法里,在主语和当“对于”讲的“于”之间常加“之”字以舒缓语气,并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这儿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焉耳矣”是三个语气词连用,比较少见,表示非常恳切的语气。

③“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和河东都是魏国的地方。河内,在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河东,在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凶”,庄稼收成不好。“于”,到。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两个“加”字都当“更”讲。

⑤“填然鼓之”,“填然”,形容鼓声,“然”字是形容词词尾。“鼓之”的“鼓”是动词,就当“敲鼓”讲。这儿的“之”字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的。

⑥“兵刃既接”,意思是已经交锋。“刃”,指兵器锋利的部分。“接”,交。

⑦“弃甲曳兵而走”,“曳”(yì,img),拉。“走”,等于现代汉语的“跑”。

⑧“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凭。

⑨“直不百步耳”,“直”,只,不过;“耳”,而已。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儿的“于”字当“比”讲。这儿的“之”字是用来取消“民多于邻国”这个小句的独立性的,因为它充当动词“望”的宾语。

⑪“谷不可胜食也”,“胜”(shèng,尸img),当“尽”讲。“不可胜食”,意思是“吃不完”。下文的“不可胜用”,意思是“用不完”。

⑫“数罟不入洿池”,“数”(cù,ㄘimg),细密。“罟”(gǔ,ㄍimg),网。“洿”(wū,ㄨ),低下积水的地方。“洿池”,就是池塘。

⑬“斧斤以时入山林”,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上山砍伐树木。“斧”和“斤”都是古代砍伐的工具,这儿不直接说砍伐树木,而说“斧斤入山林”,这是修辞性的说法。这儿的“以”字含有“按照”、“依照”一类意思,古代汉语里含有这种意思的“以……”通常只放在动词之前。

⑭“树”,种。

⑮“帛”,丝织品。

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这儿的“畜”字如果读(chù,ㄔimg),是名词,当“禽兽”讲,那么“鸡豚狗彘”是同一性的定语,“之”是定语的标志。这儿的“畜”字如果读(xù,ㄒimg),是动词,当“养”讲,“鸡豚狗彘”是它的宾语,被强调而倒装于动词“畜”之前,并在倒装了的宾语之后加“之”标志。这儿的“时”是指家畜交配繁殖的时间。“彘”(zhì,img),猪。

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办理。“庠”(xiáng,ㄒㄧimg)和“序”,都是古代地方上的学校,旧说:“里有序,乡有庠”。“申”,反复教导。

⑱“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头发半白半黑。“负”,用背揹东西。“戴”,用头顶东西。

⑲“黎民”,指一般的人民。“黎”指头发的黑色,所以古代又称人民为“黔首”,“黔”也是指头发的黑色。

⑳“然而不王者”,这儿的“然而”要分开来理解:“然”当“如此”讲;“而”表示转折。

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这句话旧的说法很纷歧,这里采取一种说法:即年成好的时候狗和猪吃人所吃的粮食,可是君王不知把这些粮食收集储存起来。这儿的“检”当“敛”讲,收集聚集的意思。

㉒“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意思是荒年路上有饿死的人,可是君王不知道打开谷仓拿粮食来救济灾民。这儿的“莩”(piǎo,攵ㄧimg)字的意思是“饿死的人”。“发”的意思是“打开仓库”。

㉓“王无罪岁”,这儿的“岁”指“荒年”。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

【解题】

这是孟子为梁惠王设计的一幅施政图。他告诉梁惠王,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申“孝悌之义”,倡敬老之风,丰年“知检”,荒年“知发”。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这套施政主张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当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不过是一种“空中楼阁”罢了。

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这儿的“焉”等于“于之”,其中隐含的“于”字用在形容词“强”字之后,当“比”讲。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上文的“晋国”。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晋国,天下没有国家比它强”。

②“叟”,老者。

③“及”,至,到。

④“东败于齐”,“于”当“被”讲。

⑤“长子死焉”,“焉”等于“于之(是)”,其中隐含的“于”字当“在”讲,其中隐含的“之(是)”字指代地方(齐国境内)。

⑥“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丧”,丧失。这儿的“于”字当“给”讲。

⑦“南辱于楚”,“于”当“被”讲。

⑧“愿比死者一洒之”,这儿的“比”是介词,当“为”、“替”讲。“一”,全部。“洒”(xǐ,ㄒimg),洗雪。

⑨“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方百里”就是长宽各一百里。这儿的“而”字可以译成“就”。

⑩“省”,减少。

⑪“薄”,减轻。“税敛”,税收。

⑫“易耨”,“易”,处理得很好。“耨”(ròu,ㄋimg)除草。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田里的杂草干净彻底地除掉。

⑬“暇”,空闲。

⑭“悌”,敬爱(特别指弟弟对哥哥的敬爱)。

⑮“可使制梃”,“制”,作。“梃”,棍棒。这儿的“使”字之后省略兼语代词“之”(指代上文的“民”)。

⑯“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这儿的“彼”指代秦楚齐的君王。“时”指农时(农业生产的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楚齐的君王强迫他们国家的人民去当兵打仗服劳役,因而耽误了农业生产时间。“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这儿的“使”字之后也省略了兼语代词“之”(指代上文的“民”)。

⑰“彼陷溺其民”,“陷”,掉在陷阱里。“溺”,淹没在水里。这儿的“陷”、“溺”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就是“使其民陷溺”。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楚齐的君王残暴地剥削并压迫他们国家的人民,使他们的人民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

⑱“王请勿疑”,这儿的“请”字是古代汉语里表示劝请的副词。意思是“我请王勿疑”。

【解题】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仁者无敌”。孟子在此章中说明国家强弱及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国之大小,而在于君王能否行“仁政”。作者主观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客观上对于受着统治阶级暴政残害的人民大众,仍是有利的。

6.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我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吕氏春秋·淫辞》)

【注解】

①“缁衣”,帛制的黑色衣服。

②“求之涂”,就是“求之于涂”,这儿省略了介词“于”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路上寻找它”。

③“援而弗舍”,意思是“拉住不放”。“舍”,同“捨”。

④“吾所自为”,我自己所缝制的。这个“为”字是动词,在这儿有“缝制”的意思。

⑤“纺缁”,用纺帛制成的黑色衣服。又有一说,“纺缁”犹“复缁”,和下文的“禅缁”相对。

⑥“禅缁”就是“单缁”,没有里子的缁衣。

⑦“子岂不得哉”,这儿的“得”当“便宜”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难道不合算吗”。

【解题】

这个小故事刻画了一个主观专断、强词夺理、损人利己的人的形象,富有讽刺意味。

7.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注解】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这儿的“甚”字后面省略介词“于”,当“比”、“过”讲。

②“兹”同“滋”,更加。

③“罪益厚”,罪更加重。

④“至入人栏厩”,这儿的“至”字是连词,在说完了一件事之后另提一件事的时候,用“至”字来连接,可以译成“至于”。“栏厩”,养牛马的圈。

⑤“不辜人”,无罪的人。

⑥“扡”,就是“拖”,牵引,拉住。

⑦“当此”,现在。

⑧“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如今甚至于大行不义之事,攻取别人的国家。

⑨“誉”,夸赞。

【解题】

墨子坚决反对战争,在这里,他用一层深入一层的比喻,说明亏人越多,越为不义。最后得出结论:攻打别人的国家是最大的不义。而统治者却把最大的不义当作“义”。这就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兵赎武的政策。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注解】

①“诗三百”,指《诗经》;“三百”,指诗经的约数。

②“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一言蔽之”,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拿一句话概括它”,“以”的宾语“一言”为了强调,倒装于“以”字的前面。

③“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这一篇诗里的一句,“思”字用在句子头上,没有实际意义,前人管它叫“发语词”。对于孔子所引用的这句诗,后人有种种理解,我们介绍一种说法:“思无邪”就是“诚”。“駉”(jiōng,ㄐㄩㄥ)。

【解题】

“思无邪”只能用来评价《诗经》当中那些具有一定人民性的作品(《国风》和一部分《小雅》),至于《颂》和《大雅》,大多是奴隶主歌功颂德的反现实主义作品,所以“思无邪”不能概括全部《诗经》。

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子张是孔子的学生。

②“令尹”,官名。子文是楚国的大夫。

③“三仕”,做官三次。“喜色”,欢喜的神色。

④“三已”,免职三次。“愠色”,怨恨的神色。

⑤“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就是“必以旧令尹之政告新令尹”。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必定把旧令尹的政事告诉新令尹”。这儿也是为了强调,“以”字的宾语——“旧令尹之政”被调到“以”字的前面去了。

【解题】

孔子认为“仁”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象令尹子文这样的人也只能做到忠于君王所交给他的职务,还不能做到“仁”。

10.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注解】

①“原思为之宰”,原思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做鲁司寇的时候,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这儿的“之”字的用法同“其”,当“他的”(孔子的)讲。

②“与之粟九百”,给原思小米九百……,这儿“九百”的后面省略了名量词,不知是“斛”是“斗”,还是别的。

③“辞”,推让,不接受。

④“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这儿的介词“以”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上文的“粟”。这句话的意思是:“把那些小米给你的街坊和家乡的人吧!”

【解题】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急不继富。”他嘱咐原思把粟给其邻里乡党,正是“周急”主张的贯彻。

11.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孟子·尽心下》)

【注解】

①“为关”,设置关口。

②“将以御暴”,就是“将以之御暴”,介词“以”的宾语代词“之”(指代上文的“关”)省略。“御暴”,抵御强暴。

③“为暴’,进行强暴的活动。

【解题】

孟子用了精练、简短的言辞,说明古今设关的两种不同目的。“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强暴、好战的情况。

12.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解】

①楚王,大概是楚怀王。田鸠,齐人,是墨子学派的人。

②“显学”,在《韩非子》这本书里,“显学”有两种意思:一是著名的或得势的学派,如“世之显学,儒墨也”。一是著名的或得势的学者,如这儿的“墨子者,显学也”。

③“身体”,这个“体”字是动词,意思跟现在的“实践”相近。

④“辩”,漂亮动听。

⑤秦伯,指秦穆公。晋公子,指重耳。

⑥“装”,指嫁妆。

⑦“从”,随从。“衣文”,穿着文彩的衣服。“媵”(yìng,ㄧimg),随嫁的女子,就是下文的“妾”。

⑧“贱公女”,这儿的“贱”字为意动用法,“贱公女”,意思是“以公女为贱”,看不起秦穆公的女儿。

⑨“木兰”,一种香木。“柜”,就是下文的“椟”,也就是“匣”。

⑩“薰以桂椒”,“薰”,就是“熏”、“燻”。“桂”和“椒”(jiao,ㄐㄧㄠ),都是香木。“薰以桂椒”,就是“薰之以桂椒”,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如果动词的宾语是代词“之”,而后面又紧跟着“以……”这样的介宾词组,那么这个动词的宾语代词“之”字常常可以省略。下文“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句法相同。

⑪“缀”,点缀装饰。

⑫“玫瑰”,一种美石。

⑬“辑”,也是装饰点缀的意思。

⑭“道”,讲说。

⑮“说”(shuì,ㄕㄨimg),有说服力。

⑯“以宣告人”,就是“以之宣告人”,这儿省略了“以”的宾语代词“之”字(指上文的墨子之说)。

⑰“辩其辞”,就是“使其辞辩”,这个“辩”字为使动用法。

⑱“怀”,爱。

【解题】

墨家崇尚实用,田鸠用“楚人鬻珠”、“秦伯嫁女”的故事回答了楚王关于墨子“其言多而不辩”的问题,意在批评当时过分重视言辞(“尚文”)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