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语气——乎、与、邪

3 疑问语气——乎、与、邪

疑问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一件事情有疑而问,等待回答的语气。古代汉语常用的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邪”等字,它们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们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

第一,说话人把一件事全部说出来,等待对方作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这叫做是非问。“乎”、“与”、“邪”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要译成“吗”。例如:

(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下》)——“道”,方法。

(二)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说”,悦,喜欢,乐意。

(三)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庄子·齐物论》)

第二,说话人并列几个项目,等待对方选择一项加以回答,这叫做选择问。“乎”、“与”、“邪”用在选择问句的末尾,要译成“呢”。例如:

(一)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二)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做胡蝶呢,还是胡蝶做梦变做庄周呢?

(三)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是”,对。“非”,不对。

第三,说话人对事情的某一点不知道,用一个疑问代词表示出来,等待对方就这个疑点加以回答,这叫做特指问。“乎”、“与”、“邪”用在特指问句的末尾,要译成“呢”。例如:

(一)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之”,往。

(二)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栖栖”(xī,ㄒㄧ),忙忙碌碌。孔子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

(三)子之师谁邪?(《庄子·田子方》)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也”、“矣”等语气词表示直陈语气的用法。可是在古代汉语里又常常见到在特指问句的末尾也有用“也”、“矣”等语气词的。例如:

(一)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

(二)夫子曰:“何为不去也?”(《礼记·檀弓下》)

(三)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您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因此有人认为“也”、“矣”本身又能表示疑问语气,这是不对的。上列各句之所以成为疑问句,并不是因为用了“也”、“矣”表示疑问语气,而是因为句子里有表示疑问的词语。这是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