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的这样一种用法,就是它能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产生某一种行为,或者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在古代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使动用法,下面分别讨论。
第一,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动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例如:
(一)后子孙饮马于河。(《史记·封禅书》)
(二)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
(三)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就”,成就。“故”,故意。
(五)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同上)例(一)“饮马”就是“使马饮”;例(二)“尝人”就是“使人尝”,“食狗”就是“使狗食”:都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三)“活之”就是“使之活”;例(四)“立公子车骑”就是“使公子车骑立”;例(五)“走蒙骜”就是“使蒙骜走”(把蒙骜赶走):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非常少见。
第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一)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二)高其闬閎,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闬”(hàn,ㄏ),大门。“閎”(hóng,ㄏㄨ
),里巷之门。
(三)冬,浚洙。浚洙者,深洙也。(《谷梁传·庄公九年》)——“浚”(jùn,ㄐㄩ),挖深水道,使之疏通。
(四)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终”,毕竟。
(五)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例(一)“正其衣冠”就是“使其衣冠正”;例(二)“高其闬閎”就是“使其闬閎高”,“厚其墙垣”就是“使其墙垣厚”;例(三)“深洙”就是“使洙深”;例(四)“洁行”就是“使行洁”(使操行廉洁);例(五)“富贵将军”就是“使将军富贵”: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常常见到。
第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名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例如:
(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并且让我作王,我又有什么脸面来见他们呢?
(二)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你难道以为我有什么吝惜,不让魏其侯做丞相吗?“臣”,孝景帝对太后自称“臣”。
(三)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例(一)“王我”就是“使我为王”;例(二)“不相魏其”就是“不使魏其为相”;例(三)“吴王我”就是“使我为吴王”(让我变成为吴王):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这里还要附带讨论一下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方位名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东苏子”就是“使苏子东”(让苏代到东方齐国去)。这是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和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也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