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反问语气有关的句法

2 与反问语气有关的句法

反问句在形式上和疑问句没有什么不同,它只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肯定或否定: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上就是否定的;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上就是肯定的。一个意思用反问句来说,远比一般的肯定或否定更有力量,这在第三课里已经讨论过。

这里要讨论的是古代汉语中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愠”(yùn,ㄩimg),怨恨,愤怒。

(二)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

“不亦……乎”里的“亦”字是个凑足音节的助词,用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亦乐乎?”就是“不乐乎?”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上是肯定的,其实就是“乐”。

第二,“何以……为”、“何以为”、“何……为”。例如:

(一)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颛臾”(zhūanyú,ㄓㄨㄢimg),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属国。“东蒙”,山名,在今山东境内。颛臾这个国家,上代的君王曾经让它主管东蒙山的祭祀,并且它在我国的疆土之内,是国家的臣国,要去攻打它做什么呢?

(二)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珪,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吕氏春秋·异宝》)——“执珪”,楚国官名。

(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汉书·霍去病传》)“何以……为”意思就是“要……做什么”,这是无疑而问,是反问。因此,“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就是“要你的千金剑做什么呢?”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的,其实就是“不要你的千金剑”。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用别的疑问词“奚”、“恶”、“安”来替换;“以”字可用“用”字来替换。这种情况,古书上常见,不一一举例。

“何以……为”里“以”字后面的宾语,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可以省略。例如:

(一)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史记·伍子胥传》)

(二)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熟读了《诗经》三百篇,把管理政治的事交给他,却不能办好;让他出使国外从事外交活动,又不能对答如流,念诗虽多,要它做什么呢?假如“以”的宾语是动词或动词词组,这“以”字也可以省略。例如:

(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二)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被”,遭受。

第三,“何……之有”、“何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这种句法第二课里已经讨论过。它的意思是“有什么……的”。例如,“何难之有”就是“有何难”(有什么难的),“何不利之有”就是“有何不利”(有什么不利的)。都是表示反问的。

“何……之有”又可以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它的意思是“何难之有”或“何爱之有”。例如: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识”(zhì,img),记住。这句话里的“何有”是“何难之有”的意思。又如:

(二)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去君王的敌人,我瞧着力量去办,对于蒲人,狄人,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这句话里的“何有”是“何爱之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