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与”的用法

2 介词“与”的用法

介词“与”的常见用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跟现代汉语的介词“跟”、“同”的用法相同。例如:

(一)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简”,简慢。

(二)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史记·刺客列传》)——“三败北”,被打败逃跑了几次。

(三)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传举烽”,传来了燃举烽火的警报。

第二,用在相比较的两项之间,表示“……跟……相比”的意思。例如:

(一)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淮南子·道应训》)

这个例子里的“吾”,是一个名叫卢敖的人的自称;这儿的“夫子”,是卢敖对某位“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的“士”的尊称。“黄鹄与壤虫”,意思是“黄鹄跟壤虫相比”。

在古代汉语的句法里,常常见到在这种用法的“与”字的前面加助词“之”字以舒缓语气,并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有时还可以在这种介宾词组的后面,用语气词“也”字顿宕。例如:

(一)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庄子·庚桑楚》)——“异”,不同。

(二)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史记·张仪列传》)

例(一)在“与”字的前面加助词“之”字以舒缓语气,并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例(二)的句法令人想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这样看来,这种用法的“与”字,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动词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