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感叹语气有关的句法

3 与感叹语气有关的句法

感叹句有三个比较特别的类型需要加以讨论。

第一,把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提前。所谓感叹中心,是指某一事物的引起人们感叹的某种属性。在古代汉语的感叹句中,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这是因为说话人感情激动,脱口而出,先说的常是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然后再补说其余的话。例如:

(一)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二)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弓》)

(三)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上面各句加着重号的词语都是感叹中心,它们的后面都用了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夫”等,表示了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当然,这些提前的词语也可以全都回到句中原有的位置上来。比方说:“公子重耳仁夫!”不过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不够强烈。

第二,借用疑问语气来表示感叹语气,而不把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提前。具体说,就是在句子的开头用疑问词“何”,并且在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的前面加助词“之”来标志。例如:

(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

(二)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庄子·秋水》)

(三)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

(四)何太子之遣!(《史记·刺客列传》)

(五)吁!君何见之晚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各句加着重号的词语都是感叹中心,它们前面全都有助词“之”标志,句子的开头全都有疑问词“何”。这种“何……之……”的说法,大致跟现代汉语的“怎么……这么……”、“怎么这么……”相当。“何许子之不惮烦!”意思就是“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许子怎么这么不怕麻烦!”

第三,直接在作为感叹中心的词语的前面加助词“之”来标志。

(一)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论语·阳货》)

(二)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史记·陈丞相世家》)

不过这种句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