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子①温而厉②,威而不猛③,恭安而④。(《论语·述而》)
【注解】
①“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称“子”,如老子、孔子;有官爵的人一般也称“子”,如:季文子、季康子。《论语》里单称“子”的场合一般都是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了后代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
②“温而厉”,温和却严厉。
③“威而不猛”,威严却不凶猛。
④“恭而安”,恭敬却安适。
注意:这一节课文是《论语·述而》篇里的一章。它是由“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三个小句组成的复句。第一小句的主语是“子”,谓语是“温而厉”,第二、三两小句的主语也是“子”,承接上文省略了。连词“而”字分别连接“温”和“厉”、“威”和“不猛”、“恭”和“安”。“而”字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思上有转折关系,可译为现代汉语的“却”或者“可是”。
【解题】
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平素的性格、作风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门人对孔子的崇敬。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
【注解】
①“罔”,迷罔,蒙蔽。
②“殆”,疑惑。
注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是无主语句,因为这两句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主语无须说出来。连词“则”字分别连接“学而不思”和“罔”、“思而不学”和“殆”。“则”字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有因果(或条件)关系,“则”字的前项是原因(或条件),“则”字的后项是后果。
【解题】
孔子正确地指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光学习不思考,光思考不学习,后果都不好。应该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但是,孔子没有能指出实践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大作用。
3.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焉②,乞诸其邻而与之③。”(《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微生高,据《庄子》、《战国策》等书记载,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微”和“尾”古音相近,因此很多人认为微生高就是尾生高。“谓”,说,认为。“直”,直爽。
②“或”,有人。是古代汉语里的虚指代词。“乞”,要,索取。“醯”(xī,ㄒㄧ),醋。“焉”是兼词,在这儿等于“于之”,其中隐含的“于”,当“向”讲,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微生高。
③“诸”,是兼词,在这儿等于“之于”,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上文的“醯”;其中隐含的“于”字当“向”讲。“其”,他的。在古代汉语里,代词“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上一个“之”字,因此这儿“其邻”的意思是“微生高之邻”。“而”连接“乞诸其邻”和“与之”这两个同属一个主动者(微生高)的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动作行为。这种用法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现代的“就”,有时可以不必译出。“与”,给予。这儿的“之”字指代乞醯的人。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①。孔子对②曰:“政者,正也③。子帅以正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注解】
①季康子,姓季孙氏,名肥,康乃諡名,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政”,政治。这儿的“于”字是介词,当“向”讲。
②“对”,动词,当“答”讲。
③“政者,正也”,这是一个肯定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中间不用系词“是”。主语“政”的后面用语气词“者”字提顿,谓语“正”的后面用语气词“也”字结尾。谓语“正”当“端正”讲,是注释主语“政”的。
④“子帅以正”,这儿的“子”字是表示尊敬的第二身代词,跟现代汉语的“您”相当。“帅”,动词,这儿当“带头”讲。这儿的“以”字是连词,用在“帅”和“正”这两个成分之间,起过渡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您带头端正〔自己〕”。
【解题】
这是孔子对“政”的解释。孔子认为如果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手下的人,政治就会好起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不“正”的。
5.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是知也④。”(《论语·为政》)
【注解】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
②“诲女知之乎”,“诲”,教导。这个“知”(zhì,),当“记住”讲。跟下文当“知道”讲的五个“知”(zhī,ㄓ)不同。“之”指下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乎”,这儿是表示劝勉语气的语气词。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两句话里的“为”字是系词,又:这儿的两个“之”字,泛指“知”的对象,现代汉语根本没有和这种用法的“之”字相当的字眼,就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是可用可不用的,用和不用,大约与字数成单成双有关,“不知”的后头就没有用。
④“是知也”,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是〕知啊”。原句不用系词“是”,这是肯定的判断句。
【解题】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这是治学的很好的格言。
6.子曰:“回也①,非②助我者也,于③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注解】
①回,姓颜,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的学生。
②“非”,当“不是”讲。古代汉语中用于谓语的前面构成否定的判断句。
③“于”,对于。“无所不说”,没有不喜欢的。“说”(yuè,ㄩ),同“悦”,高兴,喜欢。
【解题】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的言论都表示欢喜,不加反对,孔子却认为这样对自己没有帮助,因此孔子批评了颜回。孔子认为先生讲的不一定全对,学生可以向先生提出不同意见,学生可以帮助先生。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这种看法是对的,应该肯定。
7.人有亡者①,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③,窃
也;颜色,窃
也;言语,窃
也④;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
也⑤。抇其谷⑥而得
。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
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⑦,有所尤⑧也。(《吕氏春秋·去尤》)
【注解】
①“人有亡者”,这句话“有”字前面的成份“人”和“有”字后面的成份“亡
者”之间,有全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有”字前可以加“之中”来理解。“亡
”,丢了斧子。“
”(fū,ㄈㄨ)。
②“意”,怀疑。
③“行步”,走路的步伐。
④“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
也”;“言语,窃
也”;都是判断句,中间不用系词“是”。这种判断句在字面上,似乎主语和谓语不能构成判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语言很精炼。
⑤“无为而不窃也”,没有一样不象偷斧子的。
⑥“抇”(gǔ,ㄍ),当“掘”讲。“谷”,坑。
⑦“他”,别的,这是古代汉语中的旁指代词。
⑧“尤”(yòu,ㄧ),蒙蔽。
【解题】
这段故事有力地讽刺了主观唯心主义者。主观唯心主义者不从实际出发,不肯调查研究,只凭个人的主观臆想下判断,其结果必然会犯严重的错误。
8.季康子患盗①,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③。”(《论语·颜渊》)
【注解】
①“患”,忧虑。
②“苟”,如果,这是古代汉语里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不欲”,不贪求财货。
③“虽”,即使,这是古代汉语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之”,指代“盗”。
注意:“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是一个复句,在第一小句的主语“子”和谓语“不欲”之间加“之”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第二小句“虽赏之不窃”是个紧缩句。
【解题】
孔子指出,所以有盗窃之事发生,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贪婪,以致人民生活困难不得不盗。这一章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9.子华①使于齐②,冉子③为其母请粟④。子曰:“与之釜⑤。”请益⑥。曰:“与之庾⑦。”冉子与之粟五秉⑧。子曰:“赤之适齐也⑨,乘肥马,衣⑩轻裘。吾闻之也,君子⑪周急不继富⑫。”(《论语·雍也》)
【注解】
①公西赤,字子华,是孔子的学生。
②“使”(shì,),出使,到别国进行外交活动。“于”,到。
③冉子就是冉求,字子有,亦称冉由,又称有子,是孔子的学生。
④“为”,替。“其母”,这儿指子华的母亲。“请”,乞求。
⑤“釜”(fǔ,ㄈ),六斗四升。
⑥“请益”,请求增加。
⑦“庾”(yǔ,),十六斗。
⑧“秉”,十六斛。
⑨子华在鲁国作官,他是作为鲁国的使者出使到齐国去的。“适”,往(到……去)。“赤之适齐也”,这儿的“之”字加在主语“赤”和谓语“适齐”之间,是一个助词,它没有实际意义,但有语法上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于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单说“赤适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句子,即使没有下文也站得住。可是单说“赤之适齐”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句子了,听者(或读者)还等待下文,比方说这儿的“乘肥马,衣轻裘”。又:这种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有时还有一种表示时间的作用,“赤之适齐也”,可理解为“赤到齐国去的时候”。
⑩“衣”用作动词,当“穿着”讲。
⑪“君子”,在《论语》一书里所用的“君子”一词,有时指有才德修养的人,有时指居高位的统治者。
⑫“周”,接济。“急”,困窘。“继”,这儿当继续增加讲。
【解题】
孔子认为应该解决穷苦人的困难,而不应该让富有的人再富。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孔子所说的“君子”是合乎他那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标准的人。
10.子贡①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②。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③,人皆仰之④。”(《论语·子张》)
【注解】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学生。
②“君子过”(君子犯错误)和“日月食(蚀)”本来都是完整而独立的句子。因为前者充当动词“如”的主语,后者充当动词“如”的宾语,造成了一个新的句子,所以分别在这两个小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加“之”字取消这两个小句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焉”用在句尾,这儿也是一个语气词。
③“更”,改“过”。
④“仰”,瞻仰,敬慕。
【解题】
子贡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和日蚀月蚀一样,大家看得都很清楚,用不着隐瞒,只要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仍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观点在今天还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