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陈语气——也、矣、焉、耳

直陈语气——也、矣、焉、耳

直陈语气,陈述一件事情,而不带疑问、测度、感叹或祈使等任何特殊的语气。在古代汉语里,直陈语气可以不用语气词,如:“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又如:“宰予昼寝。”(《论语·公冶长》)也有用语气词来表示的,常用的是:“也”、“矣”、“焉”、“耳”。这些语气词各有各的特点,它们的分工决定于所陈述的客观事实的内容以及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感情色彩的不同。下面分别讨论这四个语气词的基本用法。

“也”——表示直陈语气的“也”字,一般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作出判断。例如:

(一)宋,小国也。(《孟子·滕文公下》)

(二)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孟子·离娄上》)——“城”,内城。“郭”,外城。“兵甲”,“兵”本来是指“兵器”,“甲”是指“铠甲”,这里“兵甲”指的是“军队”。

例(一)、例(二)是肯定的判断句,例(三)是否定的判断句,在这些判断句的末尾,都用了“也”字来结尾。

第二,说明因果。例如:

(一)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人”,门客。“相与”,共同,一块儿。

(二)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上)——“彊”,同“强”。

(三)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偕”(xié,ㄒㄧimg),共同。

例(一)的“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是结果,“徒慕君之高义”是原因。例(二)的“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是结果,“徒以吾两人在”是原因。这是由果溯因、说明真相的说法,在陈述原因的小句之后,用“也”字来结尾。例(三)的“古之人与民偕乐”是原因,“故能乐”是结果,这是由因及果、进行推理的说法,在陈述结果的小句之后,用“也”字来结尾。

第三,确认事实。例如:

(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患”,忧虑。

(二)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孟子·公孙丑上》)

(三)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圣”,对什么事都精通。

在这些句子的末尾用“也”字来结尾,是表示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表示深信不疑,加强肯定。

总之,用“也”字表示直陈语气,所表示的都是事实的“固然”或“当然”,也就是说,全句所陈述的都是本来如此或理当如此的事情。用了“也”字,就意味着他们并不是经过一番变化之后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说“也”字是个静性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还没有一个语气词和“也”字完全相当的。

“矣”——表示直陈语气的“矣”字,一般用于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情况。例如:

(一)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二)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闵”同“悯”。“揠”(yà,ㄧimg),拔。“茫茫然”,疲倦的样子。“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累。“则”,原来已经。“槁”(gǎo,ㄍimg),干枯。例(一)的“闻”“俎豆之事”,是已经实现的事情;例(二)的“宋人”“今日病”,是已经形成的情况;“助苗长”,是已经实现的事情;“苗槁”,是已经形成的情况。在这些句子的末尾,都用了“矣”字来结尾。

第二,表示行将实现的事情或行将出现的情况。例如:

(一)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仕”,做官。

(二)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史记·伍子胥列传》)——“亡”,逃亡。“且”,将要。“苦兵”,受战争之苦。

(三)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得”,能。

例(一)的“仕”,是行将实现的事情;例(二)的“楚国君臣且苦兵”,是行将出现的情况;例(三)的“以颈血溅大王”,是行将实现的事情。在这些句子的末尾,都用了“矣”字来结尾。

第三,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产生某种后果。例如:

(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用来祭祀的肉(存放)不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吃它了。

(三)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急臣”,使我急,意思是“逼迫我”。“今”,即。

例(一)的“温故而知新”是条件,“可以为师”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后果;例(二)的“祭肉”“出三日”是条件,“不食之”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后果;例(三)的“大王必欲急臣”是条件,“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在陈述后果的分句之后,用“矣”字来结尾。

总之,用“矣”字表示直陈语气,所表示的都是事实的“已然”或“将然”,也就是说,全句所陈述的都是已经实现的事情,已经形成的情况;或者行将实现的事情,行将出现的情况。用了“矣”字,就意味着它们都是经过了一番变化之后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思上讲,有人说“矣”字是个动性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字的用法,大体和“矣”字相当。

“焉”——表示直陈语气的“焉”字,是一个带点儿指示性和咏叹情味的语气词。当说话人对于所说的事情要进行郑重的陈述,并指示听者(或读者)加以注意时,就在句子的末尾用“焉”字。在连续的表达中,用“焉”字表示直陈语气的句子,常常是说话人陈述的重点所在,希望听者(或读者)信服他所说的这句话。例如:

(一)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离娄下》)——“通国”,全国。“游”,交游,交往。

(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尽心下》)

(三)〔公子重耳〕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后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隗”(wěi,〤img)。“就木”,入棺,意思就是:将死了。

(四)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病”,忧虑。例(一)公都子对孟子郑重陈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这件事,指示孟子注意并希望他信服,所以在句子的末尾用“焉”字。其余三个例子里的“焉”字的用法同上。——例(二)例(三)的“焉”字可以换用“矣”字,但是不用“矣”而用“焉”,可以见出“焉”字的上述特点来。例(四)的第一个小句用“焉”,第二个小句用“也”,试加比较,可以见出“君子病无能”是陈述的重点所在,并希望人信服。

纯粹表示直陈语气的“焉”字,可能是从作为兼词的“焉”字和作为代词的“焉”字引申变化来的。作为兼词的“焉”字,我们在第一课里已经讨论过,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作为代词的“焉”字如:(二)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男女奴隶。“齿”象牙。

(三)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一个人如果〕待人诚实,那么别人就任用他了。

例(一)的“焉”字是兼词,等于“于之”,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虎”,“死焉”等于说“死于之(虎)”。例(二)的“焉”字是代词,等于“之”,指代上文的“羽毛齿革”;例(三)的“焉”字也是代词,等于“之”,泛指“仁者”。但是何以不说“死于之”而说“死焉”,何以不说“生之”、“任之”而说“生焉”、“任焉”,比较起来就可以看出这些“焉”字虽有完足句意的实际意义,但是也许也兼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至于下面两个例子里的“焉”字,虽然也可以把它看成兼词,理解为“于之”,但是就全句意思来看,并不是完全必要的,不用它,句子意思的完整性并不受影响: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耦”(ǒu,img),二人面对面地耕地。“津”,过河的渡口。

(二)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圣人”,精明通达的人。“熙”,戏。“取病”,受到侮辱,自讨没趣。圣人(指晏子)不是〔随便可以〕跟他开玩笑的,〔现在跟他开了玩笑〕我反倒自讨没趣了。这种情况下的“焉”字,它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表示句子的语气。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呢”字(不是表示疑问语气的),有时大致和“焉”字相似,但不一定完全密合相当,要看具体情况。

“耳”——表示直陈语气的“耳”字,古书上有时又写作“尔”,一般用于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表示仅此而已,不过如此。例如:

(一)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二)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劝学》)——这儿的“则”字跟“乃”字义近,有“就是”的意思。

(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

例(一)“不过二十里耳”,言其不远;例(二)“则四寸耳”,言其甚近;例(三)“定楚国如反手尔”,言其甚易。当说话人不看重他所陈述的事情,不把它当回事的时候,就在句子的末尾用“耳”(尔)字。

“耳”是“而已”的合音,所以古书上又常见“而已”,并且常和“矣”字连用。例如:

(一)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孟子·告子下》)——“以”,助词,状语的标志。

(二)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三)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兵”,兵器。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罢了”,和“耳”(尔)、“而已”相当,“而已”之后加“矣”字,就更加和“罢了”密合:“罢”等于“(而)已”,“了”等于“矣”。

第二,表示决定。不是“而已”的合音,不能译为“罢了”。例如:

(一)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史记·刺客列传》)——“且”,再说。

(二)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若”,你。“中情”,内心。

(三)庄王曰:“子去而我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去”,离开。例(一)的“极难耳”,意思是“非常困难呢”;例(二)的“中情怯耳”,意思是“内心是胆怯的”;例(三)的“吾亦从子而归尔”,意思是“我也跟着你回去了”。——例(一)的“耳”字好像近似“焉”字;例(二)的“耳”字好像近似“也”字;例(三)的“尔”字好像近似“矣”字,但是语气都比较轻。“耳”(尔)字的这种用法随文而异,必须仔细揣摩体会。

古代汉语“耳”(尔)字以表示“仅此而已”、“不过如此”的语气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