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孔子既得合葬于防①,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②。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③也。”于是封④之,崇⑤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⑥。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⑦。”孔子不应⑧。三。孔子泫然⑨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礼记·檀弓上》)
【注解】
①“防”,春秋鲁国的防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
②“古也墓而不坟”,根据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我国殷代和西周的墓葬都还没有坟堆,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这儿的“墓”字和“坟”字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修墓”,“修坟”。
③“识”(zhì,),标志,是动词。
④“封”,堆起土来(筑成坟堆)。
⑤“崇”,高。
⑥“雨甚”,下雨下得很大。这儿的“雨”字也是名词用作动词。
⑦“防墓崩”,这儿的“墓”实际上是指“坟”,下文“古不修墓”的“墓”字同。“崩”,塌。
⑧“应”,答。
⑨“泫然”,形容流泪的样子。“泫”(xuàn,ㄒㄩ)。
【解题】
《檀弓》的作者认为孔子违反了古代“墓而不坟”的礼制,因而当孔子听到“防墓崩”以后,感到非常悲痛悔恨。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出孔子和《檀弓》的作者都是古代封建礼制的忠实维护者。
2.工尹①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②,及之③。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④。”手弓。“子射诸⑤!”射之,毙一人。弓⑥。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揜⑦其目。止其御⑧曰:“朝不坐⑨,燕不与⑩,杀三人亦足以⑪反命⑫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记·檀弓下》)
【注解】
①“工尹”,楚国的官名。
②“吴师”,吴国的军队。
③“及之”,这儿的“及”字是动词,当“追上”讲。这儿的“之”字指代上文的“吴师”。
④“子手弓而可”,这儿的“手”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当“执”(拿)讲。这儿的“而”字可以译为“就”。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拿起弓来就可以射了。
⑤“子射诸”,这儿的“诸”字等于“之乎”,其中隐含的“之”字指代“吴师”,其中隐含的“乎”字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⑥“弓”的“
”(chàng,ㄔ
),原义是“弓衣”(藏弓的袋子),是名词,这儿用作动词。“
弓”就是把弓放到弓衣里去。
⑦“揜”(yǎn,ㄧ),同“掩”,遮盖。
⑧“御”,驾御车子的人。
⑨“朝不坐”,在寝堂朝见君王时不能坐下。(旧说:大夫在寝堂朝见君王时可以坐下。)
⑩“燕不与”,君王在寝堂举行招待有功绩的卿大夫的宴会不能登堂参加。(旧说:燕礼,君王献卿大夫之后,在西阶上献士。)
⑪“足以”,够。
⑫“反命”,回报。
3.子墨子之齐,遇日者①。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②。”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③。子之言不可用。”(《墨子·贵义》)
【注解】
①“日者”,古代占卜的人。
②“北”,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是“往北去”的意思。以下“南”、“北”与此用法相同。
③“围心而虚天下”,意思是以迷信束缚人心,使天下行人减少。“虚”,形容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解题】
通过墨子与日者的辩论,反映了墨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4.齐桓公将立管仲为仲父①,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②入门而左③,不善者入门而右。”东郭牙中门④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以断⑤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若智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属之以国柄焉⑥;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⑦,以治齐国,得无⑧危乎?”公曰:“善。”乃令朋治内⑨,管仲治外⑩,以相参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解】
①管仲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大臣。“仲父”的“父”,是尊美之称。
②“善者”,以为善的〔人〕,就是赞成的〔人〕。
③“左”,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就是“往左边走”的意思。下句“不善者入门而右”的“右”与此相同。
④“中门”,在门当中。
⑤“以断”,等于说“以管仲之断”,“断”当“果断”讲。
⑥“君因属之以国柄焉”,“属”,托。“国柄”,国家大权。“焉”,语气词。
⑦“乘公之势”,“乘”,利用。“势”,威势。
⑧“得无”,只怕,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
⑨隰朋是齐桓公的大臣。“治内”,管理内政。
⑩“治外”,管理外交。
⑪“相参”,互相牵制。
【解题】
东郭牙向齐桓公提出的“内外相参”的办法,是帮助贵族统治者巩固统治地位的,从而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5.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②?”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③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④,故进之⑤。由也兼人⑥,故退之。”(《论语·先进》)
【注解】
①“闻斯行诸”,“闻”,听到(一件事)。“斯”,就。“行诸”,等于说“行之乎”,这儿的“行”字是“做”、“实践”的意思,“之”是指代上文所“闻”的事情。
②“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怎么。“其”,是用在句中的表示疑问语气的副词。
③由就是子路,下文求就是冉有,赤就是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④“退”,逡巡畏缩。
⑤“故进之”,“进”和下文中的“故退之”的“退”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就是“使之进”、“使之退”。“故”,所以。
⑥“兼人”,胜人。
【解题】
这一章表现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附:范文澜先生认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参看《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131页)
6.仲尼将为司寇①,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公慎氏出其妻③,慎溃氏踰境而徙④,鲁之粥⑤牛马者不豫贾⑥,修正以待之⑦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⑧,有亲者多取,孝悌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⑨则美政⑩,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注解】
①“司寇”,官名,掌管刑狱。
②“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相传沈犹氏常朝饮其羊,增加重量,以诈买主。“饮”,这里是使动用法,“饮其羊”就是“使其羊饮”。
③“公慎氏出其妻”,相传公慎氏的妻淫乱,他不能制止。“出”,也是使动用法,“出其妻”就是“使其妻出”,把他的妻赶跑。
④“慎溃氏踰境而徙”,相传慎溃氏奢侈越法。“踰”,越过。“徙”,迁移。
⑤“粥”同“鬻”(yù,),卖。
⑥“不豫贾”,就是“不豫价”,这儿的“豫”字当“诳”讲,意思是价钱不要谎。
⑦“修正以待之”,意思是修养品德,端正操行,来等待仲尼。
⑧“罔不必分”,“罔”就是“网”,这儿专指用来捕鱼的网。“不”就是“罘”(fú,ㄈ),用来捕兽的网。“罔不必分”的意思是捕获的鱼兽必作合理的分配,所以下文接着说“有亲者多取”。
注意:这儿不直接说捕获的鱼兽,而说“罔不”,这是修辞性的说法。
⑨“本朝”,朝廷。
⑩“美政”,这儿的“美”字是使动用法,“美政”就是“使政美”。下文“美俗”的“美”字用法相同。
【解题】
这段课文是从《荀子·儒效篇》中节选下来的。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集大成的人,从上边引的这段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歌颂了孔子的“美德”,说明了“以德服人”的效果。实际上荀子美化了孔子和一般儒者,夸大了个人对政治和风俗所起的作用。
7.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①,屈而不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③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④,为指之不若人⑤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⑥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⑦也。”(《孟子·告子上》)
【注解】
①“无名之指”,第四个手指。
②“屈而不信”,这儿的“信”字就是“伸”字,当“直”讲。这儿的“而”字连接“屈”和“不信”(在意思上“屈”就是“不信”),译成现代汉语时可以不必译出。
③“信之”,这个“信”字是使动用法,就是“使之信”(把它弄直)。
④“不远秦楚之路”,这儿的“远”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就是“不以秦楚之路为远”。
⑤“为指之不若人”,这儿的“为”字是介词,当“因为”讲,这儿的“之”字用来取消“指不若人”这个小句子的独立性,因为它充当了介词“为”的宾语。
⑥“恶”(wù,),憎恶,讨厌。
⑦“此之谓不知类”,“此之谓”,当“这叫〔做〕”讲,动词“谓”的宾语“此”提到动词前,加“之”字标志。这儿的“类”,指事情的大小、重要和不重要,能分辨这些,就是“知类”,反之就是“不知类”。
【解题】
本章通过对待“指不若人”和“心不若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说明一个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至于“指不若人”是极其微小的问题,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8.孟子曰:“诸侯之宝①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②。”(《孟子·尽心下》)
【注解】
①“诸侯之宝”的“宝”是名词。下文中“宝珠玉”的“宝”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珠玉为宝”。
②“殃必及身”的“及”字是动词,意思是“达”,“到”。
【解题】
孟子告诫诸侯不要贪得无厌,只醉心于珠玉;而要重视土地、人民、政事。在这章里,孟子重视了人民,这是他的“贵民”思想的表现。
9.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耻之②,丘③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④,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注解】
①“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足”,过于。“足恭”,过于恭敬,求媚。
②“左丘明耻之”,左丘明和孔子同时,是鲁国的太史,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作《左传》。这儿的“耻”字和下文的“耻”字,都是意动用法,“耻之”,就是以之为耻,认为这可耻。
③“丘”,孔子自称。
④“匿怨”,隐藏内心的怨恨。“友”,动词。“匿怨而友其人”的意思是:内心对〔那个〕人怨恨,但表面装成友好的样子。
【解题】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足恭”和“匿怨而友其人”,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10.齐桓公①问管仲曰:“王者何贵②?”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③。”民怨其上不遂④亡者,未之有⑤也。”(《说苑·建本》
【注解】
①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五霸之首。
②“何贵”,这儿的“贵”字为意动用法,由于宾语是疑问代词“何”,所以放在意动词的前面。“何贵”就是“以何为贵”。
③“人而无良,相怨一方”,就是说:人(指统治者)不善良,人民就在一旁怨恨他们(指统治者)。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角弓》篇。前人引诗往往断章取义,这两句诗的原意,不一定适用于这里的上下文。
④“遂”,就;又可以当“终于”讲。
⑤“未之有”,否定句动词宾语“之”是代词,放在动词“有”的前面。
【解题】
管仲从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出发,说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他让君王看清这点,采取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他的这种看法,客观上对人民还是有好处的。
11.戴盈之①曰:“什一②,去关市之征③,今兹④未能;请轻之⑤,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⑥,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⑦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注解】
①戴盈之,旧说是戴不胜,宋国的大夫。
②“什一”,十分之一(“什”就是“十”),这儿指按照田亩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征收租税。
③“去”,废除。“关”,关口。“市”,商场。“征”,捐税。
④“今兹”,今年。
⑤“请轻之”,这儿的“请”字是古代汉语里的表示敬让的副词。“轻之”,就是“使之轻”(把它减轻),这个“轻”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⑥“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其实是“今有日攘其邻之鸡之人”的倒装。因为定语“日攘其邻之鸡”字数较多,放在中心词“人”之前很累赘,不顺口,所以倒装过来用“者”字煞尾。
⑦“攘”,窃取,“日攘”,天天偷(每天偷),“月攘”,月月偷(每月偷)。“日”、“月”这些时间词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便含有“每日”、“每月”,“天天”、“月月”的意思。
【解题】
从这一章里可以看出孟子是主张减轻人民经济负担的,这是他的“仁政”思想的表现。又“日攘其邻之鸡”的故事告诉人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要勇敢地、及时地加以改正。
12.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③。岁十一月徒杠④成,十二月舆梁⑤成,民未病涉⑥也。君子平⑦其政,行辟人可也⑧,焉得人人而济之⑨?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⑩,日亦不足矣⑪。”
(《孟子·离娄下》)
【注解】
①子产是郑国的大臣公孙侨。“听”,治理。
②“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乘舆”,所乘的车子。“济”当“渡”讲,是动词,这儿是使动用法,“济人”,意思是“使人渡过”。“溱”(zhēn,ㄓㄣ),“洧”(wěi,ㄨ)是郑国境内的两条水。
③“惠而不知为政”,意思是子产很仁惠但是不懂得办理政务。“惠”,仁惠。“为政”,办理政务。
④“徒杠”,“杠”(gāng,ㄍ尢),小桥。“徒杠”,让人徒步通行的小桥。
⑤“舆梁”,可让车辆通行的桥梁。
⑥“涉”,过河。
⑦“平”,治理好,搞好。
⑧“行辟人可也”,“行”,出行。“辟”,同“避”,这儿为使动用法。“辟人”,意思是让人避开。
⑨“焉得人人而济之”,“焉得”,哪里能够。“人人”就是“每人”的意思。这句话里的“而”字,有一种过渡的调协语句音节的作用。
⑩“每人而悦之”,这句话里的“而”字也有一种过渡的调协语句音节的作用,这儿的“悦”字是使动用法,“悦之”,意思是使他们乐意。
⑪“日亦不足矣”,“日”,时间。“不足”,不够。
【解题】
本文表现了孟子对管理国家政事的人的看法。孟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从大处着眼,从根本问题上着手,也就是他所说的“平其政”。但是孟子批评了子产的“惠”,却是不正确的,因为子产对人民能做到“惠”,和当时那些残暴的统治者比起来,还是可贵的。另外,孟子还认为统治者“行辟人可也”,这是孟子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的反映。